美藍是一家外資企業的主管,工作非常忙,有時候根本顧不上照顧孩子。於是,星期天的時候,她把孩子的姥姥從農村接過來,一是讓老人在這裏幫忙照顧一下孩子,二是也讓媽媽享受一下城裏的生活。
美藍的孩子小筠很懂事。自從姥姥來了以後,小筠怕姥姥悶,每天都帶姥姥出去散步,還用自己的零用錢給姥姥買鮮花。姥姥高興地逢人便說:“我活了60多歲了,還頭一次收到別人送的花呢!”
一天,美藍下班剛進門,聽到房間裏有“嘎嘎嘎”的叫聲,推門一看,幾隻活蹦亂跳的小鴨子正在房間裏亂竄。忙碌了一天的美藍看到家裏亂亂的樣子,不免心煩意亂,張口就訓斥小筠:“馬上就考初中了,還弄這些東西幹嗎?亂死了!”小筠正要向她解釋什麼,她卻不容分說地繼續嗬斥小筠:“給我扔出去!把這些東西給我扔出去,不用解釋!我不想聽!”說完就要去抓那幾隻小鴨子。這時,小筠的眼淚“唰”地流了出來,她好像想說什麼,但什麼也沒說,一轉身回到自己的房間,把門重重地關上了。
美藍很生氣,剛想追過去再訓小筠,媽媽對美藍說:“你別罵孩子了,這是小筠給我買的,她說怕我在家寂寞,買了幾隻小鴨子來陪我。小筠是出於好心,你要是不喜歡,可以好好和小筠說,把這些小東西送給別人就可以了,不要再罵她了。”
美藍很後悔地推開小筠的房門,看到孩子正趴在床上哭。她拍著小筠的肩膀說:“媽媽錯了,媽媽不該不聽你的解釋,以後媽媽會改的。”
一所教育谘詢機構曾經對2000名在校學生做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住口”兩個字,是孩子們最不願意聽到父母說的話之一。
現實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孩子犯了一個小錯,父母單憑自己了解的情況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和責備,當孩子申辯和解釋的時候,父母就會氣上加氣,心想:“你犯了錯還狡辯?”於是,對孩子大喊一聲:“住口!”你能想象孩子這個時候該有多麼委屈嗎?即使事後你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對他的傷害仍然無法彌補。
如果父母經常喝令孩子“你不用解釋”,孩子漸漸就會放棄了為自己辯解的權利。他們背負著很多委屈,一個人默默承受,而這樣的負擔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
因此,父母有必要多聽聽孩子的解釋,給孩子一個辯解和申訴的機會,這不僅僅是父母愛孩子的體現,更是孩子應該擁有的基本權利,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
鼓勵孩子正視挫折和困難
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困難和挫折是最好的大學。居裏夫人是全世界女性的驕傲。她那種在挫折和困難麵前不屈不撓的精神著實令人折服。她曾經說過:“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不論對任何困難都絕不屈服!”
近年來,在培養跨世紀人才的話題中,挫折教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讓孩子在艱苦的環境中,一洗養尊處優的習氣,磨礪堅強的意誌,擁有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和技能,培養他們的韌性、耐挫力和受挫後的恢複能力,從而使他們不僅學會從別人或外界的給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從內心深處激發一種自己尋找幸福的本能。這樣,他們才能在任何困難和挫折麵前泰然處之,保持樂觀。這是人生的無價之寶。
無論什麼人,隻要他沒有嚐過饑與渴的滋味,他就永遠也享受不到食物和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麼滋味;一個孩子,如果他沒有經曆過困難和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悅,沒有經曆過苦難,就永遠感受不到什麼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