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不拋棄,不放棄——正視孩子的過失和錯誤(2)(1 / 3)

每個孩子都免不了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而孩子正是在不斷犯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孩子是否犯錯誤,而在於父母采取何種態度讓孩子認識並糾正錯誤。善於在孩子的錯誤中發現優點,用賞識的態度去教育孩子糾正錯誤,比嚴肅地批評和打罵更有作用。

麵對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調查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發現孩子在錯誤中顯露出來的優點。如果孩子的錯誤是出於好意,首先應該賞識孩子的良好初衷,而不是抓住他的失誤大加批評。父母可以說:“雖然你做錯了,但是你表現得很勇敢。隻要改正錯誤的方式,你的勇敢仍是非常可貴的!”

父母還應該告訴孩子,每個人都要承擔責任,要有勇氣承認錯誤,麵對錯誤的後果擔負責任。沒有責任感的人是無能的、無用的人。現在對自己學習的負責、生活的負責,將來對工作的責任,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生活在現代這個競爭越來激烈的社會,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心。但有的父母卻在不知不覺中欺騙孩子,讓孩子推卸責任。作為好父母應當引起重視,並及時加以改正。

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做錯了事,父母在進行教育時,必須“曉之以理”,使孩子明白所做的事情為什麼不對。孩子做錯了事,能在家裏進行教育的,不必拿到外麵去,不要反複地教育,更不要嚇唬孩子,以免使孩子產生恐懼或不信任感。

別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

有一次,某區少年宮舉辦一個大型的活動,活動時間是兩點半,有很多孩子都參加了這個活動,會上隊鼓齊鳴,彩旗飄飄,很熱鬧。後來到了三點鍾,主持人突然宣布:“全體起立!向著名的故事爺爺——孫敬修老爺爺默哀3分鍾!”原來中國教育專家孫敬修老先生去世了,當天下午三點鍾是向孫敬修老先生遺體告別的時間,因為老先生生前擔任過該區校外輔導員,所以這次活動中插入了悼念儀式。

底下所有孩子開始默哀,但默哀時間不到一分鍾,隊伍中就有孩子笑起來了。這邊笑,那邊也笑,大家就笑成一片。主持人在上麵有點不自然了:默哀,笑是多不嚴肅、多不尊重啊!

但底下的笑聲仍沒有止住。主持人忍無可忍:“同學們,孫敬修爺爺給孩子們講了一輩子的故事。現在他離開了,有的學生居然還笑,一點沒有同情心!”

這句話說得很厲害,孩子們不敢笑了,不過一會兒又憋不住笑了起來。默哀3分鍾弄得會場真是有點不倫不類。活動終於完了,主持人對一位老師說:“哎呀!孫老師您看看,現在的孩子一點同情心都沒有。”老師說:“恕我直言,這不是孩子沒有同情心,是你們今天這個安排有問題。如果要讓孩子由快樂的心情轉到肅穆的、悲傷的心情,你們需要給他提供一個條件。你們兩點半搞得那麼熱鬧,三點鍾就默哀。孩子們的心情轉換不過來,沒給他們這個轉換條件,他們笑是正常的!”

教育是一門科學,特別要講究它的方式、方法。父母如果注意到這個規律性,摸著了規律,教育就特別有效。在這方麵有些學校組織掃墓活動的效果就比較好。他們準備得很充分,先講烈士的故事,又紮花圈,又帶白花,然後排隊向陵園走去。這時孩子的感情已經醞釀得很充分,就能夠很好地融入到那個氛圍中去,自然也就能收到教育的效果。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考慮孩子的特點,那麼這樣的教育就是失敗的,更重要的是父母更不能因為自己沒有了解孩子的特點,就武斷地認為孩子存在這個或那個缺點。因為孩子的心態是容易快樂的,當他們麵對嚴肅而又不了解的某些場麵時就容易發笑,所以父母一定要讀懂孩子的心,從孩子的實際特點出發才能找到教育孩子的好辦法。

有一個中國的小女孩,因為她的爸爸媽媽在德國工作,她就跟著父母到德國去了,在德國的一所小學上學。沒想到這個班裏有一個德國的男孩,突然有一天在班上宣布說:他喜歡上中國這個小女孩了。

這一天女孩生病了,沒來上課,德國的小男孩很難過,上著課就哭了。放學他回到家以後,媽媽看到他不開心的樣子,問道:“你怎麼了?”他說:“我很難受,我很想那個中國的小女孩,我喜歡她,而且我還要和她結婚。”

這位媽媽聽了以後,不但沒有惱怒,反而笑了:“是嗎?你喜歡上一個中國的小女孩,很好啊,你要和她結婚,也很好啊。可是你知道嗎?如果要結婚的話你得買房子,買汽車啊,德國人結婚這些肯定都是要有的。可你現在能掙錢嗎?不掙錢的話,你能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