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不拋棄,不放棄——正視孩子的過失和錯誤(2)(3 / 3)

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男同學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是陶行知卻從口袋裏掏出一塊糖果遞給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糖果,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裏,而我卻遲到了。”

男同學驚疑地接過糖果,還沒來得及說話,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說:“這第二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勵你。”男同學更驚疑了,眼睛睜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男同學的手裏,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男同學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後悔地喊道:“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給男同學,說:“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隻可惜我隻有這一塊糖了,我的糖送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吧!”男同學羞愧地出去了,此後,他再也沒有犯過同樣的錯誤,還常常主動幫助其他同學。

遺憾的是,生活中很多父母往往執著於孩子的錯誤部分,以為這樣才會讓孩子警醒,促使孩子發奮努力。其實,孩子不像成年人那樣有正確、成熟的判斷力,他無法理解成人的這番用心,他的判斷力基本上來自他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和老師。因此,孩子的自信是建立在父母對他的肯定之上的。如果父母一味地責備,隻會讓孩子否定自己,在這樣的氛圍裏,沒有自信可言,孩子又如何能進步?父母應該換一種批評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尋找不足之處,改正缺點,這樣孩子不僅不會產生抵觸情緒,而且會努力改正自己的錯誤。

有一次,劉濤在期中考試中考了滿分,就有點飄飄然。爸爸發現了,就對他說:“怎麼,得意了?你知道得意意味著什麼嗎?”劉濤搖搖頭,他以為爸爸要批評自己了,沒想到爸爸笑著說:“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自然,天下大了就什麼老鼠都有。我聽說過這麼一個故事。有隻小老鼠外出旅遊,恰好兩個孩子在下獸棋,小老鼠就悄悄地看,還發現了一個秘密,這就是,盡管獸棋中的老鼠可以被貓吃掉,被狼吃掉,被虎吃掉,卻可以戰勝大象,於是立刻認定,自己才是真正的百獸之王!這麼一想,小老鼠就得意起來了,從此瞧不起貓,看不起狗,甚至敢拿狼尋開心。有一天,它大搖大擺地爬到老虎的背上,恰好老虎正在打瞌睡,懶得動,就隻是抖了抖身子。小老鼠以為老虎怕它,就更加得意了。它還趁著黑夜鑽進了大象的鼻子,大象覺得鼻子癢癢的,就打了個噴嚏,小老鼠立刻像出膛炮彈似地飛了出去,好半天,它才‘撲通’一聲掉在臭水坑裏!好,現在就請你注意一下,‘臭’字怎麼寫的?‘自’‘大’再加一點就是‘臭’。要想不掉到臭水坑裏,就必須有一個條件,這就是永不驕傲!”說到這,爸爸還特意看了看劉濤,劉濤當然明白,爸爸的批評全包含在那個有趣的故事中了,因為他就是屬鼠的!劉濤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很快改正了缺點。

劉濤爸爸的批評方式堪稱藝術,他把批評用生動的故事委婉道出,不但使孩子心領神會,亦不傷孩子的自尊,使孩子愉快接受,爸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的批評也使人受益匪淺。

可見,批評不一定非要疾言厲色地進行。隻要父母掌握好方式,即使批評孩子也可以讓孩子高高興興地接受,並順利改正自己的錯誤。

要教會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失敗並不一定是壞事,犯錯也未必就是挫折。父母要學會放開自己的雙手,讓孩子去接受鍛煉,去感受錯誤帶來的失敗,否則孩子就一直無法真正長大。

有一次,4歲的晶晶嚐試著自己整理房間,雖然她用了不少時間,最後還是弄得一團糟,結果招來媽媽的一頓埋怨,父親還差點因此打了她。從此,晶晶對整理房間有一種近乎本能的抵觸和恐懼情緒,這類活一直由媽媽代勞。

一直到後來,晶晶到外地上高中,但她仍然不整理自己的房間,每次都是媽媽到宿舍為她整理亂七八糟的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