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不拋棄,不放棄——正視孩子的過失和錯誤(2)(2 / 3)

“我不能買。”兒子輕輕地回答。

“所以,你要想將來能娶她,就得好好學習,等你有了很多本領了,能夠掙很多錢了,你才可以向她求婚。”媽媽耐心地對孩子說。

小男孩一聽有道理:“對呀,我現在真是什麼也沒有,我要好好學習呀。”小男孩的心情一下子就變得平靜了,又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了。

這位德國媽媽就很了解孩子的特點。她站在兒子的角度上,用兒子能理解的道理說服了他。她並沒有指責兒子早戀不好,因為她懂得兒子的愛與成年人是不同的,必須用孩子的方式解決孩子的問題。

孩子的天性決定了他愛模仿。比如在幼兒園裏有一些孩子出現擁抱、親熱的舉動,許多老師與父母十分擔心:這可怎麼辦呀?其實,它是一種外在的模仿。由於情感的張揚和媒體的發達,幼兒從電視或生活中看到很多成人的親熱舉動後,自然而然地就學會了模仿。這是一種“孩子模仿學”,具有遊戲的性質,不具有父母所擔心的思想、道德問題。所以,父母不要把孩子的特點當成一種缺點,不要驚慌失措,而是要用適當的方式加以引導。

這也是在孩子的教育當中,父母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許多父母教育孩子很下工夫,卻也很苦惱。因為批評孩子很多,孩子還是改不過來。譬如,孩子總犯錯誤,父母批評時,孩子信誓旦旦再也不犯錯誤了,可沒過兩天又犯錯了。因為這是他的特點,他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裏改正過來。所以父母要有眼力去發現孩子的特點。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孩子之間是千差萬別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父母要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可愛之處。並利用孩子的優點引導他,把他所有優秀的品質發揮出來,幫助他完成人生的自我超越。

試著換種方式批評孩子

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很多父母常常張口就訓斥、數落,結果父母煩心,孩子也不高興。其實,批評可以隻有一個目的,但卻有很多種方式。

靜雯寫作業的時候總是寫了前麵忘了後麵,例如有前引號卻沒有後引號,說了“因為”卻沒有“所以”……為此,媽媽說過她很多次,卻毫無效果。有一次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專門和她媽媽說了這個問題。回到家之後,媽媽又想訓斥靜雯。但她馬上想到,這豈不又是要做無效之工嗎?何必呢?突然,媽媽決定換一種方式,她想了想說:“靜雯,媽媽今天在書上看到一個故事,你想不想聽。”靜雯一聽說講故事,馬上來了勁。媽媽不動聲色地說,這個故事名叫《一隻鞋子》,講的是在同一個樓裏住了一個老頭和一個年輕人,老人住樓下,年輕人住樓上。年輕人每天回家都很晚,每次脫鞋都懶得用手,而是直接兩腳一蹭把鞋子蹭掉,鞋子掉在地板上發出很響的“啪啪”兩聲。老人很警醒,每晚都被這聲音吵醒,以至於每次睡覺都要等年輕人脫完鞋子才能入睡。後來,老人向年輕人發牢騷,年輕人就答應不吵他了。可是第二天,他又很晚才回家,又是用力蹭鞋子,“啪”,鞋子一落地,年輕人想起了老頭的話,於是,脫第二隻鞋子的時候年輕人就用手脫了下來,然後悄悄放下。誰知,樓下的老頭已經被第一隻鞋子的聲音驚醒了,他不敢合眼,一直在等第二隻鞋子落地,但一直等到天亮也沒有動靜。老頭忍無可忍,第二天找到年輕人就問:“你的另一隻鞋呢?”

故事講完,靜雯笑作一團,媽媽則毫不動容,等靜雯笑完了,又說道:“是不是很好笑?看看你的作文本,我也想說一句:你的另一隻鞋子呢?”聰明的靜雯一下恍然大悟。從此以後,靜雯改掉了寫了前麵忘了後麵的壞毛病。

可見批評也可以“曲徑通幽”。有時候,太過直白、太過簡單的批評很難讓孩子記住,父母不妨換一種方式,繞著彎兒批評,這樣的批評方式效果要好得多,特別是對孩子常犯的一些錯誤、“屢教不改”的毛病,往往能夠“一勞永逸”。

陶行知在擔任育才小學的校長時,看到一個男同學用泥塊砸同班同學,當即斥止了他,並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去。無疑,陶行知是要好好教育這個頑皮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