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但每個孩子都免不了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而孩子正是在不斷犯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孩子是否犯錯誤,而在於父母采取何種態度讓孩子認識並糾正錯誤。絕大多數情況下,正視孩子的過失和錯誤,用愛和寬容去包容孩子比嚴肅的批評和打罵更有作用。
對孩子要“不拋棄,不放棄”
對父母而言,每個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天使。之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有的孩子成了聰明健康的人,有的卻得不到他人的認可,父母對此負有很大的責任。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尊重和關注,孩子就會成為父母希望的那類人;相反,如果父母因為孩子不盡如人意而放棄教育,那麼孩子就會因此而自暴自棄,不思進取。
一個青年罪犯在總結他犯罪的原因時說,小時候每當他犯錯誤,他父親就會搖搖頭說:“算了,我對你不抱任何希望,你長大一定是個問題孩子。”這句話讓他覺得自己做任何壞事都理所當然,因為既然父母已經對自己不抱希望了,那自己又能怎樣呢?
很多時候,孩子因為年齡小,時時需要父母的肯定,父母的每一次肯定都會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幸福,產生上進的動力。既使孩子有時表現很糟,他也應該得到父母的鼓勵。因為孩子有權力失敗,他們從一次次的失敗中才能吸取經驗和教訓,為下一次成功做好準備。所以,每次孩子失敗或遭遇挫折時,父母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鼓勵孩子,給孩子力量和信心,而不是灰心絕望,甚至放棄努力,放棄對孩子的希望。
2007年,湖北省實驗中學的丁丁以660分的成績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錄取。這對一個從出生起就患有重度腦癱的人來說無異於是一個奇跡,而這個奇跡的創造者除了丁丁之外,還有他的媽媽。
1988年,丁丁在荊州出生,但由於醫生的疏忽,造成胎兒宮內缺氧。出生後,丁丁一聲不吭,全身發紫。媽媽被嚇哭了。隨後的4天裏,丁丁安靜地躺在特危病房裏,鼻子裏插著氧氣管。醫生勸慰媽媽:“放棄搶救吧,這孩子患重度腦癱,即使救過來也非傻即癱。”家人也建議:“放棄吧,你們還年輕,可以再生一個。”但是媽媽堅持搶救孩子。她一直坐在保溫箱前跟丁丁說話,直到淩晨。突然,媽媽感覺到丁丁的小腳在輕輕地動。媽媽以為是幻覺,但就在這時,丁丁放聲大哭。媽媽喜極而泣。
正像醫生斷言的那樣,7個月後,丁丁智力正常,認得媽媽、奶奶、爸爸,會認氣球的顏色,還特別想說話,總是咿咿呀呀的,但他流口水,脖子直立不起來,所有腦癱兒的症狀都出現在丁丁的身上。兩歲多的時候,丁丁仍然不會走路,流口水,手抓不住東西。媽媽開始四處求醫。最後,她找到了湖北中醫學院的疑難雜症專科,醫生建議她帶丁丁做按摩治療。從此,媽媽就開始不間斷地帶兒子去按摩。
與此同時,媽媽還教丁丁說話、認字。丁丁會說話以後,媽媽就以批改作業為由,讓兒子幫她看新聞聯播,然後“轉播”給她。第一天,丁丁隻能說一件事;一周後,丁丁能說兩條新聞;幾個月後,丁丁能將整個新聞聯播複述下來。有時,家裏來了客人,他會冷不丁地給別人說一件時事,這讓大人驚訝不已。這增強了丁丁的自信心。媽媽不再讓他“轉播”後,他仍堅持每天晚上準時看新聞聯播,然後將國際國內大事講給大人們聽。媽媽說,丁丁的能量是無窮的,開始她隻想鍛煉丁丁的記憶力,沒想到這成了他的一個愛好。直到現在,丁丁還對曆史、政治興趣無窮。
丁丁的手腳不靈便,手捏不住筆,媽媽就讓他先練拿粗筆,一筆一畫,寫著寫著,筆就溜掉了,而丁丁卻寫得滿額細汗。後來經過不懈地努力,丁丁終於學會寫字了。就這樣,丁丁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說話,學會了寫字,學會了照顧自己,學會了與人打交道……他終於過上了正常孩子的生活。
2007年,丁丁參加高考,並以660分的高分考上了北京大學。但是校方由於擔心丁丁因身體原因不能適應大學生活,所以拒絕了他。媽媽多方活動,表明丁丁能夠生活自理。當北大在鄂招生組負責人知道後表示:隻要生活上能自理,學習成績能達到北大的要求,就可以進入北大學習。就這樣,腦癱兒丁丁和媽媽在21年後夢圓北大。這位母親就是鄒燕。
身為父母,沒有任何理由放棄對孩子的愛、教育和培養。事實上,隻要努力並找到正確的教育方式,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父母的驕傲。
犯錯是培養孩子的最好“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