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不拋棄,不放棄——正視孩子的過失和錯誤(1)(2 / 3)

每個孩子在其成長過程中都可能犯錯,關鍵是父母如何處理孩子的錯誤行為。很多父母對待孩子的錯誤,通常都批評一通了事,但父母這樣對待孩子的犯錯實在是錯失了良機。其實,當孩子犯錯之時,正是絕佳的教育時機,父母如果能在此時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可跟著媽媽去散步,走到一家超市前,王可看見了透明的玻璃窗內擺著很多種“變形金剛”,就吵著媽媽要買,媽媽以家裏已經有了很多玩具為由拒絕了王可的要求。他生氣地跟著媽媽回到家就徑直走進了自己的房間,“砰”的一聲關上了門。爸爸看見了詢問原因,媽媽就大聲地數落起孩子。孩子因媽媽沒給自己買玩具十分生氣,他沒想到媽媽竟然在爸爸麵前告自己的狀,就生氣地把玩具櫃上的7個“變形金剛”全部摔到地板上。父母聽到聲音趕緊打開孩子的房門。一看地上的玩具,媽媽更生氣了。這時爸爸冷靜下來,把王可拉到客廳問王可摔玩具的原因,接著,爸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讓王可明白他的錯誤。最後,爸爸要求王可為自己錯誤的行為負責,把摔了一地的玩具收拾好,並讓兒子跟著媽媽清洗一周的餐具,用“打工”掙錢來彌補經濟方麵的損失。王可愉快地接受了爸爸的建議,以後他再也沒有一發脾氣就摔東西的表現了。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每次孩子犯錯的時候其實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時機。因為,內疚和不安的心理很容易使孩子急於求助,孩子在此時明白的道理也更有可能刻骨銘心。

史蒂芬·葛雷是當代一位科學家,他誠實的品格和認真的工作態度廣受業界推崇。曾經有一家報社的記者在采訪的時候問他:“為什麼你能如此客觀、嚴謹地對待科學研究,而且比一般人更努力地進行各種嚐試?”史蒂芬·葛雷認真地說這和他2歲時的一次生活經驗有關。

2歲時,史蒂芬嚐試著從冰箱裏拿出一瓶牛奶,以前這事都是媽媽幫他做的。這次,他想證實一下自己的能力,結果瓶子很滑,他沒拿住,一不小心將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灑得滿地都是,像一片牛奶海洋。史蒂芬·葛雷想:這下完了,肯定要挨媽媽的罵了。

出乎史蒂芬意料的是,媽媽到廚房後發現滿地是牛奶,竟沒有教訓或懲罰他,而是說:“哇,你太能幹了,竟然能把奶瓶摔成這樣,我還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奶水坑呢!在我清理它以前,你要不要在牛奶裏玩幾分鍾?”

這可把小史蒂芬高興壞了,他還從沒玩過牛奶呢!他的確這麼做了。過了一會兒,媽媽說:“你知道,每次當你製造這樣的混亂時,最好還得把它清理幹淨,現在,我們可以用一塊海綿、一條毛巾或一隻拖把,你喜歡哪一種?”史蒂芬高興地選擇用海綿和媽媽一起把地麵清理幹淨。最後,媽媽對史蒂芬說:“你拿奶瓶的實驗失敗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如何用兩隻小手拿大牛奶瓶。你拿個瓶子裝滿水後,再看看用手能不能拿得動。想一想,看看怎樣才能拿得動它?”史蒂芬很快就學會了,他發現自己隻要用雙手抓住瓶頸,就可以拿住它不會掉。這堂課真棒!

結果,這次闖禍的經曆,非但沒有讓史蒂芬變得害怕,反而使他學會了實事求是地對待自己所做的事情,從失敗中尋找原因和教訓。

孩子由於年幼缺乏知識和經驗,經常會犯一些錯誤,但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像這位科學家的母親那樣明智地對待孩子的過失。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物品,許多父母都會責怪孩子:“討厭!你怎麼搞的?”更有甚者,有的父母還動手打罵孩子。其實,此時,父母應保持冷靜,既不要簡單粗暴地訓斥,也不要毫不在意,而應當對孩子講清道理,向孩子指出彌補過失的方法,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從錯誤中真正學到有價值的東西。

以寬容的心態麵對孩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常常不小心摔壞東西、損壞東西。對自己不小心所造成的破壞,孩子也非常後悔和難過,甚至感到恐懼。這時,父母應該寬容和安慰孩子,而不是批評和指責。批評和指責不僅於事無補,而且會造成孩子對父母感情的疏遠。以後再發生這種事情,他們可能會故意隱瞞父母,從而使孩子養成說謊的習慣。

苗先生非常喜歡汽車。他用攢了幾年的積蓄買了一輛銀白色的汽車,並把它當成寶貝一樣看待。

一天,苗先生在院子裏清洗他的寶貝汽車。突然,屋子裏的電話響了,於是他就回到屋裏接電話。

這時,苗先生5歲的兒子苗青從幼兒園回來了,他看到了爸爸的汽車,突然有一個想法:把今天在幼兒園學的畫畫到爸爸的汽車上,作為送給爸爸的禮物。於是,苗青拿起一塊小磚塊,在爸爸的汽車上認真地畫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