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陶瓷繪畫的意境營造(1 / 3)

陶瓷繪畫的意境營造

美術與教育

作者:李鋒 王智鴻

瓷器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泥與火藝術的完美融合體。時代的進步,藝術的發展,藝術家的努力等多個因素的推動,使陶瓷繪畫正逐漸由傳統手法向現代手法轉變。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都願意嚐試選擇這一新式載體潑墨揮毫,來表現自己的藝術世界。越來越多的收藏家、收藏機構、藝術家、拍賣公司均給予陶瓷繪畫極大的關注。

中國畫對陶瓷繪畫的影響自清代乾隆年代逐漸盛行,它突破了“單線平塗”這一古彩的限製,作濃淡渲染的表現,給沒骨寫意畫開辟了道路,於是國畫技法逐步吸收到陶瓷繪畫上來。現在,陶瓷藝術創造者仍然將中國畫當作畫好瓷器的基本功之一來苦練,所以說景德鎮陶瓷繪畫風格的形成大部分吸取了傳統中國畫的營養,從而滲透和發展了陶瓷繪畫藝術。

陶瓷繪畫藝術與其他繪畫種類均屬於造型藝術,陶瓷繪畫也需遵守繪畫規律,充分考慮畫麵形體、構圖、虛實對比、色彩協調等關係。隨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進入陶瓷繪畫領域,呈現在我們麵前的是豐富多彩、風格各異的陶瓷藝術作品。

意境,是中國古代畫論的中心範疇,它是指繪畫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意境所誘發開拓的審美想象。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繪畫藝術的六條標準,其中“氣韻生動”是最高美學標準。氣韻是繪畫的靈魂,“觀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繪畫往往追求“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陶瓷繪畫藝術家在繪畫造“意”時需注重“虛實”表現,要麼從虛到實,要麼從實到虛,最終都為追求一種虛實結合的神妙意境。無論是一抹遠山、一泓清泉、一角屋簷,還是小橋流水、孤舟獨釣、春江秋月,整個畫麵無不體現著虛實結合的美學原則。陶瓷繪畫同其他藝術一樣,最終都是反映創作者對意境和自然的感受與認識。下麵,主要從構圖與留白、虛實相間、詩書畫印三方麵探討陶瓷繪畫意境營造的手法。

一、構圖與留白的魅力

構圖在傳統中國畫裏叫“章法”,在古代繪畫中又叫“經營位置”。構圖是藝術創作的基礎,構圖的成敗直接關係到藝術創作的成功與否。傳統瓷器造型主要以瓷板畫和立體瓷器為主,瓷板畫是二維表現,其除了表現手法和國畫有所區別以外,構圖、繪畫技法等方麵均同根同源;立體瓷器繪畫最大的特征就是由三維觀念轉變為二維觀念,其構圖時仍然以中國畫的構圖原則為主,立體畫麵展開以後,仍然是一幅完整的繪畫作品。

陶瓷繪畫和中國畫是中華民族的兩朵藝術奇葩。中國畫曆來推崇“留白”之美,營造意境,留給觀眾無限的遐想空間。畫麵留白不是為了空而留白,而是情思的主體創造出來的。蘇軾有詩:“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道出了留白的無限蘊涵。在中國繪畫史上,八大山人可謂是繪畫留白的高手,他作畫主張極簡,有時滿幅大紙隻畫一石或一鳥,寥寥數筆,神情俱備。其繪畫主要以形寫情,變形取神;著墨簡淡,運筆奔放;布局疏朗,意境悠長,氣勢磅礴。其繪畫形式和構圖是他個人真情實感最好的表現方式。他的一花一鳥不是盤算畫多少,而是著眼於布置上的地位與氣勢。

陶瓷繪畫和中國畫同根同源,繪畫的發展直接影響到了陶瓷繪畫,八大山人的藝術成就同樣深深地影響了數代陶瓷畫家,這種影響還會延續多年。他們從其構圖精髓、留白精髓中廣泛吸取營養,來營造一種空靈、悠遠的藝術境界。“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因此,在陶瓷繪畫中,畫麵的空白,並非空而無物。陶瓷繪畫中的留白高手,會把留白的手法表現得非常優雅。如陶瓷繪畫中的水、煙、雲、霧、天空這些實景,在畫中被表現成虛的景色,使畫麵空靈有致,更能在無畫無墨之處表現出景物的虛靈、煙雲飄動的美妙感覺。在千年瓷都景德鎮,一大批老藝術家常年不懈地捍衛並發展陶瓷繪畫藝術,他們用作品闡釋了留白的魅力和內涵。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秦錫麟先生的陶瓷繪畫作品《蘆蕩深處》,作者采用了景德鎮青花表現手段,筆法老辣,蒼勁渾厚,作者在瓶壁上以青花料繪製了幾排蘆葦,蘆葦虛實相間、錯落有致,臨風搖曳,遠處天空幾隻大雁飛過,之外別無他物。整體畫麵空靈、格調高雅、意境悠遠,仿佛春去秋來,留給觀眾無限的遐想空間和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