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樸典雅 相映成趣(1 / 2)

古樸典雅 相映成趣

美術與教育

作者:劉清雲

中華大地,流淌著五千年的文明血脈;華夏民俗,銘記著老祖先的生生不息。我國的民俗文化曆史悠久、博大精深、瑰麗多彩,它作為綿延幾千年的獨特文明,傳承著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與思想脈搏。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觀念及審美意識的不斷變化,現代陶藝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與多樣的表現手法與民俗文化相結合來體現它的審美追求。隨之淳樸稚拙、古樸典雅、意趣祥和的民俗風悄然興起,使民俗文化在現代陶藝中得到完美的詮釋。

一、民俗與民俗風

民俗一詞很早就出現在中國古文獻中。如《禮記· 緇衣》,“故君民者,章好以士民俗”;《史記· 孫叔敖傳》,“楚民俗,好痹車”;《漢書· 董仲書傳》,“變民風,化民俗”。張紫晨先生對“民俗”一詞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民俗’就是下層人民創造的、用來自我教化或傳襲已久的東西。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給‘民俗’下定義:即創造於民間、傳襲於民間的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一個國家、民族曆史傳承下來的民間文化現象。特別是在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當中帶有傳承性的行為、生活習慣、思想意識、工藝美術等。”

民俗風是藝術家在創作實踐中作品整體呈現出的具有獨特民俗特征的藝術風格。它具體表現為作品題材的選取、創作手法的運用、塑造形象的方式、對藝術語言的駕馭等獨創性,並通過藝術品表現出藝術家個人的思想觀念、審美理想、精神氣質等內在特性的外部印記。

二、吉祥圖案在現代陶藝中的應用

吉祥圖案,《辭海》中解釋,“中國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通過某種自然物象的寓意、諧音或附加文字等形式來表達人們的願望、理想的圖案。主要流行在民間”。居閱時、瞿明安認為,“吉祥圖案又稱為‘瑞應圖’或‘吉祥畫’,是表現喜慶祝福和善的圖案”。吉祥圖案不但具有審美功能,還有深刻的“涵義”——吉祥寓意。

吉祥寓意是吉祥圖案設計的精髓和目的所在。傳統吉祥圖案以其內在的吉祥寓意和獨特的形式美相結合,給現代陶藝的創作者帶來無限的靈感和創作源泉。現代陶藝家是新一代文化的秉承者,他們主動吸收帶有民間美術原創性且符合自己審美心理的吉祥喜慶主題,通過藝術再創造,寓意於豐富的吉祥圖案,以優美的藝術語言來表達內心深處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並融入豐富的情感表達與現代陶藝進行話語的融合詮釋,構建出具有中國古樸稚拙的民俗風格與趣味為主的吉祥主題。

現代陶藝家們對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運用是傳統民間文化在當代藝術中的重生,是當代審美視野下的傳承與創新。是筆者純手工拉坯製作、題材取自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吉祥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並采用景德鎮傳統的陶瓷顏料繪製及粉彩、雕刻相結合的技法製作而成的具有民俗風格的陶藝作品。筆者憑借深厚的藝術實踐功底和理論造詣,吸取具有中國民間美術文化象征吉祥如意的傳統主題,再融合古樸粗獷的原始藝術和質樸明快的民間藝術的情境趣味,創造出既具有濃鬱的民俗風味又有時代新意的作品。筆者以現代人的眼光去審視過去,廣泛吸收民間藝術質樸、率真、平安、祥和的吉祥主題,進行新的藝術創造,使作品表現出一種喜慶、祥和的氣氛。

三、現代陶藝形式語言中民俗文化

現代藝術吸收民間繪畫、剪紙、雕刻等民俗文化精髓,將其獨特的線條、色彩、明暗對比、題材等以種種唯美的表達方式傳遞出來。民俗文化是現代陶藝創作的立身之本,現代陶藝是民俗文化的反映,同時又是一種表達方式。伴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審美觀念及審美意識的提高,現代陶藝以它獨特的藝術語言將陶藝家對民俗文化的理解盡情地詮釋,並借以民間藝術的傳統語境進行改造和加工,賦予現代感的形式與內涵——民俗藝術的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