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涵養品性 傳承師道(2 / 2)

教學應引導師範生理解並尊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成長規律,建構對中小學中國畫教學內容及其教育價值的整體認識,在研究中開展各學段的中國畫教學實踐。師範生教學實踐中應進行中小學校中國畫教學情況考察、教材中的中國畫課例分析、中小學生各階段的中國畫學習狀況和教學引導要點分析、教學專題視頻觀摩及評析、微型課交流展示、教學基地實習等,師生共同探討教學應用的優化途徑。與此同時,師生通過對2011年版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的解讀,明確中小學中國畫教學內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導向,適應素質教育需求,麵向全體學生,選擇基礎的、適合中小學生各階段發展的中國畫知識和技能,以直觀生動的教學闡述中國畫的藝術哲學觀內涵。讓中小學生親近中國畫,體驗學習的愉快與成功,培養對自然和社會的熱愛和責任感、培養發現美及創造美的意識和能力、參與中國文化的傳承和交流。通過教學發揮中國畫的國民教育價值,培養全體學生具備中國畫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審美品位和美術素養。

為實現中國畫教學的國民素養培養目標,師範院校師生需共同探索義務教育階段中國畫的臨摹、寫生、創作三位一體的教學要點。臨摹教學需理解作品中傳統程式化筆墨語言構成的造型韻味和內涵,培養學生筆墨感覺,作品的情趣和藝術感染力是引導學生精神體驗的重點。寫生教學時需從實物觀察與作品對比分析中對中國畫中點、線、麵形式美的法則和規律予以欣賞與變通。創作教學應尊重學生個性感受,結合中國畫審美、當代審美觀念,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對中國畫意象造型的理解。教師應實例分析中小學校實際情況,鼓勵師範生因地製宜實施教學。如山水的寫生可依據教學條件進行校園場景、圖像的寫生,依據學生現有水平適當降低山水畫技能技巧的學習難度。依據學習內容的技術難度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如將操作程序較為繁複、課時量難以在學期內完成的工筆重彩創作以欣賞評述學習為主。對中國畫筆墨既需傳承又鼓勵創新,如在水墨畫學習中,依據畫麵表現需要鼓勵學生自創點皴技法,表現內容也改傳統題材為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造型不受傳統模式約束。師範生教學時應增強中國畫與社會現實生活的聯係,選用中國畫主題的扇麵、燈謎展示、服飾設計展示、招貼等藝術形式應用於校園文化藝術節、社區活動、家庭成員互動、環境美化等,培養中小學生對中國畫學習和生活運用的親切感,讓中國畫學習融入日常生活,實現中國畫文化的活態傳承與創新。

結 語

師範院校中國畫教學以中國畫文化思想、精神境界作為傳遞的核心,師範生的習得因而兼具文化形態和人文關懷的綜合內涵。師範生通過中國畫學習體悟藝術和生活之道,以符合社會終極價值“道”的標準塑造自我理想人格,傳承師道精神,涵養人格品性。

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師範生技以載道的中國畫教學意識,積極探索符合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學習認知和品性養成的中國畫教學。師範生這種傳承的自覺得益於師範院校對中國畫教學內涵的清晰把握。探尋中國畫教學與人心靈成長、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共鳴,這是個體自我修養的完善與教育的經世致用緊密融合的必然要求,而具有文化使命的教學也顯現了普適的人文關懷。

* 本文為2011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1YBB119】,也為教育部重點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LA】。

注釋:

[1] 黃東富:《中國美術教育史》,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6頁。

[2]【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收自《俞劍華注釋曆代名畫記》,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164頁。

[3]【宋】俞劍華注釋:《宣和畫譜》,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版,第261頁。

[4]【清】徐泌:《明畫錄》,周俊福編《明代傳記叢刊》,台灣明文書局1991年版,第181頁。

[5] 同[4],第361頁。

[6]【美】謝柏柯(Jerome Silbergeld)撰,張欣瑋、洪再辛、龔繼遂譯:《西方中國繪畫史研究專論》,《中國畫研究文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版, 第55頁。

肖 弋: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美術係副教授

責任編輯: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