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品性 傳承師道
美術與教育
作者:肖弋
師範院校的中國畫教學重視中國畫的文化教養和教育輻射功能,教學融入師範生品性涵養,緊密聯係師範生教學實踐,兼顧個體成長與職業發展。通過技道合一、學以致用的中國畫課程學習,師範生以中國畫文化精神“修身”涵養自我,掌握中國畫教學技能,同時構建義務教育階段中國畫教學思路為教師職業的“立業”,奠定了美術教學認知基礎,顯現了師範院校中國畫教學對中國畫文化特定的精神價值、中國畫教學傳承的理解。
一、中國畫教學以師道精神涵養師範生品性
中國畫重視師承的特性成就了中國畫係統而穩定的發展曆史。現代師範院校的中國畫教學如何超越技術層麵獲得對傳統中國畫教育的理解並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有效傳達?我們從中國古代繪畫教學方式中探索並思考師範院校中國畫教學內涵。
我國古代畫藝傳習方式主要有四種:1、家族化的門風派別;2、民間的師徒傳承;3、宮廷繪畫機構的培訓;4、觀摩自學。[1]前兩種傳習主要涉及技藝的保密以獲得更好的價值或聲譽,多為藝匠。而後兩種多為有固定供俸的宮廷畫師,或是以博雅為目的的繪畫傳習,但是他們都非常重視師承。中國古代畫論、畫史所記錄畫家中能溯其源者必敘其師承(如《曆代名畫記》、《圖畫見聞誌》、北宋徽宗朝所撰《宣和畫譜》、清代《石渠寶笈》等皆可參證)。在後兩種傳習方式中,又有直接師承與間接師承之別。如《曆代名畫記》對南朝宋陸探微的兩位學生顧寶光和袁倩分別敘述為“全法陸家,事事宗稟”與“北麵陸氏,最為高足”[2],這可謂是直接師承的例子。而《宣和畫譜》中記載宋王士元 “人物師周昉、山水師關仝、屋木師郭忠恕,”則是指間接師承了。[3]前三種傳承方式對繪畫技術本身的要求比較高,而第四種傳承方式——觀摩自學在宋元以降的文人畫學習中則更為重要,因為文人畫主要創作者是士大夫,他們的繪畫不以完成實物的描繪為目的,而更多是以文化理解抒情言誌,這些士人畫家常有意標榜自己繪畫師承的源頭。如《明畫錄》載明初趙元“所畫山水,初師董源、巨然及王右丞”[4]。記載沈周“而獨於董北苑、巨然、李營丘尤得心印,唯仿倪元鎮不似”。[5]這些看似間接的師承,更多地表達了作畫者的價值取向。由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倪瓚在古代士人心目中具有極高的精神象征意味﹔沈周的畫風雖不同於董源、巨然、王維,而與他們的審美精神相契合﹔王維在中國古代文人畫中更多地承擔了文人畫鼻祖的象征地位。這句評價包含了沈周風格的曆史延續性以及對其人含蓄而綜合的評定。在繪畫技藝之外,或許正如謝柏柯(Jerome Silbergeld)談論士人獲得繪畫讚助的問題時認為的:士人繪畫 “是建立在一致的階級背景基礎上的……並共同分享繪畫作品上所具有的政治價值。”[6]從以上敘述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古代美術教育中的師承至少應當包含這兩層意思:一、獲得繪畫技藝;二、分享共同的社會價值觀。教學除了獲得繪畫技藝,畫家們更多地是要獲得一種社會價值,而這個價值則是中國傳統社會中儒家教育思想的顯現,即在教學中強調對教育道德標準的執守——師道。所謂師道,韓愈《師說》中說“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畫家領悟了“道”的理想就是成功創作兼具格調與人文精神的作品,而對畫家及其作品格調所承載“道”的分析則比擬為人格分析。作為未來的教師——師範生更高的目標是對社會終極價值“道”的關照。師範院校中國畫教學不同於對中國畫宗派脈係及其術業成就的傳承,而是將中國畫文化思想、精神境界作為傳遞的核心,以師道精神涵養師範生品性。
同時,中國畫教學還以中國畫文化意涵陶冶師範生品性。通過教學中師生對作品相關聯的畫論選讀、專題知識講座、交流觀摩博物館藏畫展、畫家訪談、畫家傳記及課稿研究等活動,師範生品味中國畫作品中對人品格塑造的關照,感悟作品和技術所承載的文化和道義精神,修煉從容的心態以感受精神的自由解放,從而獲得陶然於功利物外的藝術共鳴,培養一種適用於個體學習成長所需的探求藝術和生活本質的求“道”精神。同時,這種從傳統中國畫教學傳承而來的 “師道”精神為師範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明確了方向,引導師範生在現實生活中積極追求藝術與自我、自然、社會的和諧。師範院校的中國畫學習不僅是師範生國畫技能的習得,還提供了一種以藝術學習體驗感悟藝術和生活之道,並以符合社會終極價值“道”的標準對個體行為予以反思和調整,獲得專業技能和人格成長的方式。
二、以發揮國民教育價值的教學應用涵養師範生的教師職業品性
美術學科知識和教師教育知識的融合應用,是師範生在教育實踐中對專業理解和應用能力的特定表現,也是師範生走向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經之路。目前,中國畫內容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的課時較少且學習的持續性較弱,而中國畫象征中國文化精神的特殊意義使之超越一般的美術內容學習而具有塑造國民品性的意義。為了將蘊含大量信息的經典藝術融入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的義務教育階段美術教學,師範院校的中國畫教學需協助師範生實現由學習者成長為教學者的心理和能力轉化,培養師範生傳承並創新中國畫文化的教育意識,涵養師範生的美術教師職業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