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現代岩彩畫的審美特性
美術與教育
作者:李素豔
岩彩畫,是近年來以天然礦物為主要媒材繪製藝術品的畫家群體從材質的角度出發做出的學術命名。從內涵上講“岩彩”就是源自中華民族文化內部的一種色彩繪畫,有著悠久的曆史,是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黑陶上的裝飾圖案即可發現岩彩畫的蹤跡,在中國漢唐文化中繼承下來,多以壁畫的形式出現,像享譽世界的新疆克孜爾、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永樂宮、北京法海寺等岩彩壁畫等,至今仍散發著無窮的藝術魅力。岩彩畫的繪畫樣式在中國藝術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居於主導地位,並對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繪畫的表現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現代岩彩畫拓展了材料與觀念,打破了中國傳統繪畫舊有的框架,創造出新的視覺感受,帶領觀者進入一個全新的視覺審美空間。現代岩彩畫運用現代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材料技法,注重於強調色彩的表現力以及畫麵製作肌理的豐富性與質感美。現代岩彩畫使當代中國畫更具時代氣息,使中國畫對於色彩的表現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提高了對當代社會生活的表現力,為當代中國畫壇注入了一股勃勃的生機與活力。現代岩彩畫較之傳統繪畫在繪畫材質、表現領域和創作手法上有了質的變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審美特征。
一、拓展了材質美感的審美特征
繪畫材質既是視覺傳達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當代視覺藝術發展的關注點。不同材料的表現產生彼此各異的視覺藝術效果,及其形式特征和時代特點,並且還可以折射出藝術家個性化的心理特性。人類繪畫史的變遷曆程,同時也是繪畫材質演變的過程。為了表現時代精神和現實生活,審美觀念的轉變和繪畫理念的更新往往與繪畫材料的選擇、改進或更替息息相關、相輔相成。
在中國傳統繪畫的曆史長河中,色彩原本就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礦物顏料因其具有渾厚的色彩表現及耐久性等特點,進而形成了利用礦物顏料作畫的古典岩彩畫樣式,在曆史上曾處於主導性的地位,並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
當今的岩彩與古典時期的礦物色盡管在材料性質上沒有根本的區別,但是,現代岩彩從傳統的一石一色發展為有粗細顆粒分級變化的十八色,還增添了人工研製的新岩、水幹色,藉以擴展和彌補天然礦物色品種,不同於以往單一規格的細粒子岩彩,現代岩彩總計達近三千個礦物色色相。這樣,首先使現代岩彩拓展了色相、純度和明度極大的色域,超越了傳統品種的局限而為畫家提供了可以自由選擇或個性化組合的可能,在色彩上豐富了岩彩的表現力和樣式;其次,采納顆粒粗細不等的岩彩,使畫麵出現了古典時期繪畫所沒有的肌理對比和新的造型要素;第三,古典時期就開始使用的各種金屬箔和天然礦物色,在現代科學技術介入的情況下,創造性地產生了硫化和酸化以及加熱變色的表現效果,某種程度上進一步拓展了古老的岩彩藝術的表現力,起到了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以上三方麵,給現代岩彩的表現形態帶來了一係列的變革,建構了與當代審美意趣相適應的色彩、材質美感的視覺藝術的新經驗。
二、突出了肌理質感的審美特征
講究肌理的審美意趣是當代藝術的特點。粗細不同的礦物色的使用使繪畫作品可能出現各種不可預測的畫麵效果,同時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審美意趣和不同個人特征的繪畫樣式。畫麵中粗細不同的礦物色借助水和膠的流動自然分層,細顆粒在下層,粗顆粒在上層,形成起伏、凹凸,具有硬質的觸覺感;光線照射在一個個顆粒上,形成各個方向的折射,而使畫麵熠熠閃光,產生變幻莫測的視覺效果,具有誘人的金石感;蛤粉、水晶末等白色的使用,產生或厚重古拙、或輕薄透明、或飛瀉流動、或半遮半透的效果,是表現霧靄、雪景、空氣及營造特殊氣氛和意境的首選,具有柔質的朦朧感;金、銀、鋁、銅箔的運用,使畫麵具有不同金屬的閃光感…… 這形成了岩彩畫的特殊語言。當代視覺藝術中諸多的綜合表現手法的借鑒和運用,進一步拓展和強化了岩彩畫的這一特點,創造出豐富的畫麵肌理形式美感效果。這種借助材質的自身肌理,產生更貼近自然的意蘊,在當代視覺藝術的審美環境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其它畫種無法比擬的。它突破了凝固已久的審美定勢,聯接現代的藝術觀念、知識結構和審美情趣,充分滿足現代人們的審美需要和個性化需求,營造一個自然、和諧、浪漫、激情的色彩表現世界,並形成強大的視覺衝擊力,給人以撩撥心胸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