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寄至味於澹泊(3 / 3)

北宋的花鳥畫發展過程走的就是一條精工細致、富麗堂皇到蕭瑟淡薄、輕淡野逸的路子,宋初畫院風格崇尚黃荃的“妙在賦色,用筆極新細,殆不見墨跡”,徐熙則“以墨筆畫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氣迥出,別有生動之意”, 到了熙寧、元豐年間,崔白、崔愨、吳元瑜等人的出現,風格漸至平淡野逸,“格乃大變。崔氏兄弟,體製清贍,元瑜師之,筆益縱逸,遂革從來院體之風”( 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蘇軾所作《枯木竹石圖》是一幅淡墨筆法的花鳥作品。畫麵以淡幹墨繪製枯槁虯枝,倚於石上,如飛展之狀,雖落墨不多,但淡墨中蘊含的厚重豐富的筆墨關係,閑散疏朗的筆調充分體現蒼勁滋潤的內部世界,左側石頭之後悄然萌生的小竹“節葉具焉”,在枯槁之中顯示出一絲勃勃生機。樸實無華的表麵背後顯示的是深厚的“平淡”內涵。

3、平淡美的審美特征和精神內涵

平淡美的審美特征就如米芾所說的“平淡天真”。 我認為,天真和平淡互為表裏,相輔相成。朱熹有這樣一番話:“但來書所論平淡二字誤盡天下詩人,恐非至當之言。而明者亦複不以為非,是則熹所深不識也。夫古人之詩豈有意於平淡哉!但對今之狂怪雕鏤、神頭鬼麵,則見其平;對今之肥膩腥臊、酸鹹苦澀,則見其淡耳。自有詩之初以及魏、晉,作者非一,而其高處無不出此。”(《答鞏仲至》)這說明平淡的藝術意境不是刻意塑造的,天真既是平淡的審美歸屬,同時也是平淡的本源。天真即自然,梅堯臣《贈杜挺之詩》說:“李白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平淡而到天然處,則善矣。”所以天然的而不矯飾的藝術效果才是平淡的真境界。

平淡美的精神內涵首先是蘊華於樸、藏文於質的自然澹泊之外的“至味”。平淡美是從外在形式直至內容深處的由表及裏,又由裏返表,直指人心的多層次審美境界,並能在審美中體會韻外之味,蘇軾謂之“寄至味於澹泊”, 朱熹說:“平淡中有滋味。”(《朱子語類》卷第十五)“甚平淡,然意味深長”(《朱子語類卷》第十九)。“外枯中膏”的平淡美實指平淡而不流於淺俗, 似淡而實美,含不盡之意於其中,愈嚼愈有味。清人李修易《小蓬萊閣畫鑒》總結道:“總須味外有味,令人嚼之不盡,咽之無窮。”也是用最平淡的語言表達平淡美的“味外有味”。

其次是淡泊於心、寵辱皆忘的人文美的平淡境界。對於平淡,宋人將之提高到個人修養的高度,隻有具備淡泊於心、寵辱皆忘,才能在創作和鑒賞中把握平淡之美,歐陽修說:“蕭條淡泊,此難畫之意,畫者得之,覽者未必識也。故飛走遲速,意淺之物易見,而閑和嚴靜之趣,簡遠之心難形。”(沈括《夢溪筆談》)創作上對平淡美的把控是很難的,這就要求創作者首先必須具備平淡之心。所以後世石濤說道:“尺幅管天地、山川、萬物,而心淡若無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

劉墨先生在論及宋代繪畫時指出宋代繪畫“漸入由外在景觀之賞玩轉向由心性之反省,由抒情之欣悅轉向性情之涵養”(劉墨《中國畫論與中國美學》)。創作者的內心思考給了宋代繪畫創作含蓄內斂的美,無論山水,亦或花鳥,創作者都能在與自然境界對話的同時領悟生命生生不息的內在含義,而達到體會人生境界的高度。

參考書目:

1. 於民、孫海通:《宋元明美學名言名篇選讀》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版。

3. 王向峰主編:《文藝美學辭典》,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鄧維明: 福建三明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