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思維方法主要涉及三個方麵:一是設計的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的思考,包括發展趨勢、審美觀念的改變、市場的變化、消費觀念與消費形態的改變、技術的開發與材料的更新;二是從設計的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角度考慮,重點研究認知心理學和人體工程學,如電視和手機屏幕的設計為可觸摸和滑動等等;三是設計信息傳達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主要從研究主題、市場目標、受眾人群、信息傳達設計學角度思考。通過綜合研究,運用這些思維模式與思維方法實現設計的終極目標,將對設計師尋求實現富有創造性和個性化的設計提供更多元的創意途徑。
三、 中西方文化對設計思維的影響
由於曆史和地域的差異與不同,中西方文化的發展,慢慢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特征,表現在具體的思維方式上,中國人比較重抽象,西方人比較重具象;在生活態度上,中國人重精神感受,西方人重實用。中華民族包容並蓄的品質,決定了中國文化海納百川、天人合一的特點。
自先秦以來,工藝設計就深受“天人合一”的觀念影響,主張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周易·文言傳》說,“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明確了隻有遵循客觀規律,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周禮· 冬官· 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隨地所宜,觀物取辨”都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規律的設計原則和設計思想,與今天設計所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設計理念是不謀而合的,符合當前全球性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設計思想。韓非子“懷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譏諷重“形式”輕“實用”的思想。《禮記· 禮器》“禮器,是故大備;大備,盛德也。禮釋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鬆柏之有心也。”其中主張的形式與功能的統一,不僅體現在實用功能方麵,還體現其象征性意義,以“以物寓意”和“寄物喻人”,超越了設計的表麵上的裝飾和功能利益,反映了中國人文思想中人與物、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清代美學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凡事物之理,簡斯可繼,繁則難久,順其性者必堅,其體者易壞。”又說:“蓋居室之製貴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指出設計不易附加繁瑣的裝飾,簡潔大方、隨人而異的設計將是永恒的,最終以達到物盡其善。李漁論述了設計功能與形式的辯證關係,也凸顯了他對設計美學的獨特觀點。這些先驅們的思想對今天的藝術設計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影響。
而西方文化由於其特殊的地理因素,漸漸形成了以宗教、神學為核心的文化,是一種具有擴張性和滲透性的文化。譬如美國,她的曆史很短,短到無法與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國相比。然而為什麼有那麼多傑出的設計師出現在美國呢?根源就在於他們的設計沒有那麼多曆史文化的約束,是開放性的思維。曾經的艱辛生活使得美國人更樂於去冒險,去荒野生存,開辟新的領土疆域,征服他們想征服的一切。因為隻有這樣,他們才會在新大陸中找到生活的動力。這樣的民族心理,融入到每個美國人的心中。他們的小說和電影在不斷地強化這樣的思維,於是中國的“熊貓”和“花木蘭”也被他們拿來,沒有優秀的曆史故事沒關係,沒有珍貴的動物沒關係,他們可以拿來進行再造。當我們再次看到這些似曾相識的東西時,驚訝地發現他們已被滲透了濃濃的美國思維。設計思維與藝術形式表達的關係始終是建立在學習曆史、借用傳統語彙和吸收新觀念的基礎上,而他們正是將這些東方的經典藝術和現實作為今日藝術創作的理想參照。他們的設計師更把創新、大膽的想象發揮到了極致。
四、新時代的社會功能與價值觀對設計思維的影響
“在現代設計中,設計不僅給社會提供產品,而且為人們提供一種生活方式。消費創意本身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時尚,生活價值觀的多樣化也使得設計創意的出發點多樣起來,這些都會在設計者的思維裏得到體現。”[3]藝術設計是一項目的性明確的活動,具有驅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功能,具有改變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作用,還具有啟發人、教育人的公益文化功能。同時,藝術設計注入了新科技、新媒體以及新材料,使設計的功能與價值不斷地提升;當今網絡信息時代促使人們在思想觀念、生活觀念、生活方式及審美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藝術設計也隨著人們的價值觀而發生變化。不可否認藝術設計對人的生活方式、經濟、文化具有多元性的貢獻。所以設計的價值觀主要取決於人類共同的利益和價值觀,如“以人為本”、“綠色設計”、“生態保護”、“健康”、“親情”等價值觀念。設計的本質就是把這些思想和概念轉變為視覺形式而成為有益的產品或行為,是體現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這也是當代設計的重要宗旨。設計是為人服務,“以人為本”是當代的重要設計理念,那麼就要求設計師不僅要關心人的物質需求,更要研究人的心理需求。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 · A · 偌曼就是一位以“以人為中心”的角度研究人與設計關係的先驅,提出了“情感化設計”概念,他說:“當然,實用性和可用性也是重要的,不過如果沒有樂趣和快樂,興奮和喜悅,焦慮和生氣,害怕和憤怒,那麼我們的生活將是不完整的。”從設計的曆史發展中就可以看到,當人們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時,就要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如情感需求和審美需求等。中國古代思想家墨子也注意到這一規律,他說到:“衣必常暖,而後求麗;居必常安,而後求樂”。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從低向高分成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歸屬與愛情)、尊敬與自我實現需求。在社會物質豐裕的今天,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所得到的物質方麵需求,而更加注重來自於人文精神上的情感、審美等心理訴求。如勞斯萊斯的“尊貴”,寶馬的“駕駛樂趣”,沃爾沃的“安全關懷”,都演繹著人類的一種共性——情感。因此,設計師要善於把握觀察生活,更多地關心人,了解人,從活生生的人性中找出設計的訴求點。人性化設計與綠色設計思想已經成為21世紀設計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