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數字信息化時代拓展了設計的思維

“21世紀的設計,將處於更多樣化與更高科技的環境中,但同時,也走到了需要重新審視人類價值觀與標準的時候”。[4]計算機的使用和網絡的普及,改變了人類生活,進入了非物質社會。人機交互、虛擬性和開放性,帶給人們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同時,新技術、新媒體、新材料的產生,豐富了設計形態與樣式。產品日趨複雜、功能增多以及多元化消費需求,使設計訴求趨於個性化。這就要求我們設計師要了解這一時代發生的變化,要思考人的真正需求是什麼,需解決的核心問題有哪些?如何讓藝術設計符合環保,讓客戶容易理解和使用,更有效率,更有吸引力,體驗更愉悅。

一些設計師不顧設計思維過程的完整性,並沒有意識到、也沒有主動去思考這些變化。直接在自己的電腦上拚湊設計方案,漸漸遠離設計的本質,造成千人一麵的設計。從而也降低了設計水平,導致了設計越走越窄,甚至漸趨迷失。

隨著網絡與數字信息化時代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日漸強大,設計師正麵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這就需要設計師不斷學習、勇於探索,融合中外,貫通古今,不斷接受快速變化和發展的社會。因此,設計師不僅要關注藝術設計的形式、功能和文化內涵,更應該注重設計觀念和思維,特別要融入“人”的因素,這是現當代對設計的基本要求,也是設計師應承擔的使命,即設計必須滿足人(用戶)、物(設計工具和手段、最終設計實物)的綜合訴求。

當下的世界,既不是東方文化影響下的設計思維一枝獨秀,也非西方文化影響下的設計思維獨霸世界。我們正處在一個多元文化大放異彩的時代,東西方設計思維的對話、碰撞、合作、交融正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新的設計春天。

* 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多視角思維與藝術設計研究 》(批號)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1] (法)馬克 · 迪亞尼編著:《非物質社會——後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與技術》,滕守堯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頁。

[2][3] 周至禹:《思維與設計》,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頁、第76頁。

[4] (日)田中一光 :《設計的覺醒》,朱鍔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頁。

餘 雁: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李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