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邊界

藝術設計

作者:餘雁

在社會經濟、信息與科技迅猛發展的浪潮中,當代藝術設計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發展時期,設計不再是單一方向,而是成為與其他學科領域進行交叉和跨界的整合設計,具有開放性和融通性。因此,設計師所從事的設計不隻是設計實踐,更是一項研究性的思維活動,即來自於多學科、多視角的思考和研究,由此涉及社會學、哲學、心理學、倫理學、信息學、媒體技術學以及市場學等領域。在各種觀點與文化思潮混合、繼承與創新、曆史與未來、科學與藝術以及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這種共生與交融下,藝術設計體現出了一種對文化和科技極大的包容性。今天的藝術設計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性、人性化設計的張揚、設計倫理意識的倡導、符合市場規律、滿足消費者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引導消費、創造時尚生活等等,使今天的藝術設計變得更寬廣和多維,與交叉學科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因此,打破慣性的思維,進行多視角的思維和多樣化的表現,為設計師的創意和設計構想的形成與實施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一、 從“物質”向“非物質”轉變,設計思維也隨之變化

21世紀,是一個全球信息與技術爆炸引發的社會麵貌和人類觀念動蕩的時代,是顛覆人類傳統思維與邏輯定式的變革時代。“設計”與社會經濟、信息科學技術密切相關,作為當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隨著這一變革的浪潮發生著巨大改變。設計正在麵臨著從“物質”向“非物質”轉變。設計的“功能”與“形式”也隨之發生了“質”變化。“功能”本來是應該與質料分不開的,功能必須在質料的形式中才能有所表現,然而現在許多工業產品,特別是智能型產品,其質料的表麵形式已經與其功能脫離,也就是說,這種功能已經不能體現其功能,而變成一種“超功能”。例如今天郵件的物質形式已經基本消失,人們看到的隻有“形式”的非物質化和“功能”的超級化,逐漸使設計脫離物質層麵,向純精神的“非物質的”東西接近。產品設計的重心已經不再是一種有形的物質產品,而越來越傾向於一種抽象的“概念”和“關係”,使產品從一種可見的有形東西,延伸到無形的人與機器的語言對話中,它們多是一種捉摸不定、變化多端、隨機應變以及互動交流。出現了諸多無表麵形式的產品設計以及多功能性的異種雜交產品,如現在的許多手機產品,除了自身的功能外,還有照相、攝像、聽歌、上網、傳輸文件等功能,這類產品淡化了表達其本身的單一的功能形式,正在向著更加有機的方式創造智能性產品,形成一種與人的“共生”關係。由此,又帶來了人們對產品的選擇,“個性化”便成為人們“基於個人獨特感受和所在階層或小團體的價值觀。很明顯,‘個性’是千差萬別的,‘生活世界’是複雜多樣的,與之相對應,產品也必須是無限多樣的。”[1]因此,設計應趨向於創造消費者個人期望的風格、趣味或滿足某種個性化需求的產品。如係列化組合家具,可根據個人的喜好隨意組合多種不同樣式的家具,在相對統一的秩序中進行“變異”,滿足多樣化訴求,為消費者的創造和選擇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和生活環境。

二、 從“單一”思維向“多元”思維的轉變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屬性與規律的概括和反應,也是受感覺、知覺、記憶、思想、情緒等影響的一係列心理活動,在長期的經驗積累與體驗中形成了多樣化的思維方式。我國設計教育家高中羽在《啟動自己》中提出:“思維的重要功能是對頭腦中保持的經驗進行改造,按新樣式組合起來,當然這不是簡單的機械性組合,參與到新關係中的個別思考發生著變化,同別的思考結合為新的夥伴關係,形成新思考,思想的新複合常常具有創造性意義。”設計思維更不例外,需要新觀念、新組合,各種設計思維互為影響、互為交叉,呈現出動態的、多元的設計風格和樣式。尤其是網絡信息時代,以“單一的思維模式難以應對複雜的設計現象,綜合的思維才能滿足設計對思維的要求”。[2]因此,設計師應掌握正確的設計思維模式和思維方法。設計思維模式包括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聯想思維、線性思維、跳躍性思維、創新思維等等。這些思維都是突破思維定式的思維方式,以打破慣性思維為特征,是以直觀、感觀、想象為基礎的大膽的思維活動,是綜合運用多種思維形式的思維,與情感、意願、動機、個性、意誌、理想與信念等緊密相連。在感覺、知覺、記憶、情緒、思想、審美等心理活動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