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公共空間與環境陶藝的關係(2 / 2)

三、環境陶藝賦予公共空間文化品位

公共空間為環境陶藝提供空間基礎,反過來,環境陶藝可以賦予公共空間藝術文化品位,並能培養市民對公共活動空間的參與意識。尤其是在全球化進程中,地方的區域意識逐漸獲得重視,環境陶藝作為地方公共藝術,是跟地方社區總體審美文化氛圍的營造彼此呼應的,這種藝術介入公共空間的形式,主要體現在市民大眾對環境陶藝的構思及設計程序的共同參與和維護活動,這注定了環境陶藝在重建公共空間文化和構建公共空間精神等方麵將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上麵我們提到,自然環境空間是指自然界的空間環境,一般指除了人類聚居的空間之外的自然環境(有些自然環境空間也有人為改造的痕跡,因此,有時自然環境空間和人造環境空間是彼此交錯而存在的)。自然環境空間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接納性,它可以接納一切適應此空間的人或物,這其中當然包括藝術作品。眾所周知的大地藝術,就是利用自然環境中的環境元素,加入人為元素,在自然環境空間中造景,使藝術作品與周邊環境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在創作環境陶藝作品的時候,設計者同樣應該認真考慮其設計的環境陶藝作品與周圍環境的融洽,用環境陶藝作品本身的空間裝飾環境空間,同時讓環境空間製約環境陶藝作品空間的發揮與延展。設計者應該以自然環境空間為根本,通過對自然環境空間中存在的元素、材質、造型、體量、節奏的把握,利用自然環境空間的質和量等造景元素來進行審美創作,達到環境陶藝作品本身空間與自然環境空間的共融與合作,為自然環境空間增加更多的審美因素和藝術內涵。這種融合了環境陶藝自身空間的自然環境空間建立之後,所給人的就不隻是視覺上的簡單感受,它還能給人以極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間,給人以深層次的精神快感。

與自然環境空間相比,人造環境空間與環境陶藝的關係更為密切,因為城市、鄉鎮中的人造環境空間與市民、公眾文化緊密相連,市民、公眾文化為環境陶藝的接受提供了受眾基礎。尤其是城市中的人造環境空間,與當代社會公共文化藝術生活的關係極為密切,也是它對城市和社會的價值所在。在人造公共環境中要建立一個嶄新的環境陶藝空間,就要求環境陶藝家必須從整體角度研究此空間的性質、活動範疇、功能等空間的係統關係,把握好此空間係統關係的總體特征。例如:城市廣場、公園、大型餐廳、影劇院等公共空間是為了適應社會人群的頻繁交往和公眾多樣生活需求而產生和存在的,它具有室內與室外之分,其性質屬於人們公共使用的,這種公共空間通常是人群較為集中的地方,是公共活動中心或是交通樞紐,有多種多樣的空間要素和設施,是綜合性、多功能性體現得較為靈活的空間。因此,在這種環境中建構一個環境陶藝空間,就要充分理解與思考介入空間的性質、功能和人們在此空間中的活動範疇等多種因素,這樣才能給環境陶藝建立一個更好的公共空間環境。

環境陶藝作品與其所存在的公共空間,是在互相作用中顯示出藝術空間美感的。它們通過相互借助形體、色彩、材質等因素融合在一起,既要與公共環境空間形成一定的差別,以突出環境陶藝作品本身的藝術美感,更要充分兼顧公共空間環境的空間和文化特征,在保證其基本功用的基礎上賦予其藝術品位和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1. 翁劍青:《城市公共藝術》,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 孫振華:《公共藝術時代》,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

薑勝傑:景德鎮高等專科學校藝術係講師

責任編輯:李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