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藝術設計學研究視野中的公共空間與公共藝術(1 / 3)

藝術設計學研究視野中的公共空間與公共藝術

藝術設計

作者:張琦

“公共空間”的概念在不同的學科中所界定的含義是不同的,因為不同專業的研究視野、研究方向和關注點也不同。社會學所關注的公共空間涵蓋的範圍非常廣。一個社會的有機體,存在各種不同的交往活動,當這些社會關聯具有某種公共性並相對固定下來時,便構成了具有“社會學”意義上的“公共空間”[1]。人的交往由於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在空間形態上的區別,這種公共空間由於人員組成上的不同,形成了空間大小、組成方式、組成構件的不同。

哈貝馬斯將社會係統與生活世界的雙層構架劃分為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強調拓展理性的交往方式,恢複批判的精神並重建公共領域,使社會成為一個“自由和平等的自由共同體的民主的自我組織”。在他的理論中強調社會的公共性和自由交往而建立起來的生活世界。交往行為要素的形成,可以是對傳統文本的理解和反思,也可以是文化意義的創新和繼承,它可以是建立在規範基礎上正當的人際關係,可以是個人人格的社會化和社會人格的個人化。從以上的分析來看,哈貝馬斯的理論是理想化的狀態,就社會學觀點的“公共空間”而言,“中國的公共空間並不是與國家相對立的,而是國家權利和民間權利的協調,共同營造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2]。個人的交往行為放在社會的評價體係之中,公共領域具有批判精神。在成熟的社會體係之中,公共領域是具有自我約束能力的,而在公共空間環境中,具有政府、自治、自我約束和公共約束多重身份。公共空間從社會學中的公共環境開始,在西方的公共空間或村落自治的發展中,公共領域的拓展是以個人的自由、權利和批判精神為基礎的。

在建築學對公共空間的研究中,同樣也引用社會學的概念。由於建築學在空間環境分類的不同,在社會學的延伸中也進行不同的分類,比如在《場所的喪失與重構——下三伏頭村公共空間形態分析》中把這種有公共領域和公共空間進行的延伸,分為“村落的優良空間、不良空間和混合的空間”,所謂優良空間是指能引導人進行良好互動的場所,不良空間則相反,對社會活動有相反作用。在社會學的延伸中進行建築學的公共空間解釋,主要理解為作為對於公共社會活動的領域,以建築的方式進行空間環境的固定,並且進行人與環境的交流,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建築學上的公共空間環境[3]。它具有三維實體功能的空間形態,具有社會功能、美化功能和教育功能等多重身份。那麼在美術學研究中是如何來定義公共空間?公共空間包含了那些要素?藝術設計學研究視野中它的基本含義是什麼呢?本文通過交叉學科的研究來認定其基本的概念。

一、藝術設計學研究視野中的公共空間

自從人類進行社會活動並形成一定的“結構”之後,“建築學”意義上公共空間的作用不可忽視。原始社會中對於神的崇拜和祭祀即是公共領域或公共空間實體。如英國的斯通亨治遺址說明作為早期人類的活動,社會結構和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對於公共空間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紅山文化遺址中,高高的祭壇處於村落活動的中心,四周分布小房子,而在小房子和小房子之中,又有不同公共活動的空間形態。由於在思想文化發展上和西方的差異性,在公共空間的處理手法和表現形式上是不同的。“陽光廣場”(是指在古希臘時期形成的自由辯論的場所,西方形成了社會活動的個人化和個人化的社會活動)是在公共活動的場所中大家可以自由發表言論。在中國傳統的村落中,建築三維實體的空間環境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最重要的來源有三個方麵:首先是天人合一思想,作為公共空間在中國傳統村落中有不同的“分級”(所謂分級,主要是指村落作為一個整體的環境,由於活動場合不同而形成的空間大小的不同,而這些大小不同的空間承擔了不同的功能[4]),而這些分級在一定文化的區域內是具有穩定的因素,比如在祭祀或活動中,宗廟作為重要的場所是集家族活動、宗教、教育功能的場所,而在家庭中“堂”進行的活動,具有更小的範圍。其次是陰陽有序思想,所謂陰陽有序主要是指在建築或在村落公共空間的處理上遵循自然規律。山為陰,水為陽,背山麵水。傳統的麗江古城和宏村有大體相同的水係,人們在水係的處理中所進行的社會活動具有了公共領域性質。最後是傳統文化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對文化的形成是重要的,從而影響到藝術設計領域公共空間的處理,長幼尊卑和等級製度在公共空間中同樣有所體現,在整體的院落處理中,“堂”屋和“偏”房、前後的關係、“階”數的處理都形成了“公共空間”的等級製度。因此,在東西方由建築實體構成的三維公共空間中,所承載的不僅僅是作為合理性的活動場所,而且賦予它更多的文化含義。

由於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藝術設計”一直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古代一直是以“師徒”關係而存在的,具體理論體係的形成發展並不快,然而在曆代論述之中,無論是“術”或“工”,無一例外的都強調在其身上的其他功能,民間美術更是放在“民間技藝”之列。設計的活動在近代與社會活動是分不開的,與政治、經濟有密切聯係。在80年代初期,國內外活動交流的加強,國外非二維形式對國內的創作產生很大的衝擊,裝置藝術、大地藝術、波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等等由“Fine arts”延伸的大美術概念有了進一步的闡釋。因此在國內美術教育中,逐漸由原來的國、油、版、雕發展到有社會功能與意義的相關領域,如在美術學院設立的建築係,由建築延伸的室內和室外環境設計,可以把他們歸在大美術的門類。在美術學院設立綜合藝術係,綜合藝術係結合平麵、三維、不同材料的表現形式。在國內舉行的第一、二屆高校手工藝展覽中可以看出,現在高等院校的研究領域中,美術更多的是大美術概念,包含了多種表現形式,並且在研究項目、課程設置、選題方麵也越來越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