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中“聲”與“氣”運用的基本技法
音樂理論
作者:焦健
一、正確的發聲是歌唱的基礎
1、歌唱發聲的原理
聲音產生於發音體的振動,歌唱也一樣,是以人身這個發音體所振動而產生,是通過氣流與聲帶發生摩擦使其振動而發聲,肺部和聲帶是發聲時起到關鍵作用的器官。發聲器官和空氣之間的摩擦和振動形成了最初的聲音,隨之產生了人的語言和歌唱。假如僅僅能產生聲音,並不一定是有意義的音節,隻有人類特有的、能夠組成語音和音樂的那些音才有意義,才能使用於音樂中。
2、在歌唱中如何擁有優美的音質
就像樂器的“琴弦”或“簧片”這些發音體一樣,人的聲帶其實就是人體這件“樂器”的發音體。從音樂生理學來看,人的聲帶因寬窄、厚薄等方麵的差異,決定著音質、音域和音色的不同。這並不是說一個歌唱者隻要天生一個並無任何生理缺陷的、健康的聲帶,發出的聲音就一定是美好的聲音,優質的聲音。聲音是依靠聲帶的振動而發聲,在這一過程中聲帶振動的振幅、力度、頻率等每個因素在發聲時都在有機地協調,這些條件決定著聲音的質量,科學、精確的聲帶振動,決定著歌唱的質量。這需要每位歌唱者將先天的嗓音條件與後天的練聲有機統一,才能獲得優美動聽的音質,二者缺一不可。
3、歌唱的共鳴
氣流和聲帶的摩擦使得聲音產生,這種聲音僅是最原始狀態發出的聲音,並未達到歌唱所需要的音量與音色。而歌唱需要運用人體的共鳴腔體,合理產生共鳴,將最初的聲音美化、擴大化。
人體的共鳴腔包括胸腔、腹腔、鼻腔、口腔、咽腔等。它們就如同提琴的琴體,管樂的管身一樣,作用是將聲音的音量放大或縮小,進行自由調整,使音色更加悅耳動聽。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並不是共鳴越多、越大聲音就越好。合理共鳴,充分調動各共鳴腔體之間的配合與協調,形成共鳴合力才是目的。幹淨的聲音加上合理的共鳴,才能夠塑造出歌唱的雛形。具體來說,歌唱時的胸腔共鳴、咽腔共鳴、口腔共鳴和頭腔共鳴,這些共鳴並不是獨立存在、各自運動的,而是並存於歌唱中的,它們之間隻不過是運用比例的不同,也就是說唱哪個音區時以哪個音區對應的共鳴運用為主,以其它共鳴為輔,所以共鳴的運用不可忽視,在歌唱係統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
4、混聲歌唱
聲音與共鳴結合之後,就能進入歌唱的狀態。對於歌唱狀態的觀點可謂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用真聲,也就是我們用嗓直接去“喊”,從而衍生出我們經常聽到的一種說法——“歌唱就是高級的喊叫”;也有人說是用假聲去唱,像戲曲演唱中“吊嗓子”一樣,用假聲的感覺去歌唱,以帶來更好的聲音位置與腔體共鳴。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歌唱要用“胸腔共鳴”還是“頭腔共鳴”的一種爭論。我不簡單地否認其中的某一種說法,其實它們各有利弊。但從整體歌唱的角度來看,兩種說法又都稍顯片麵。我認為,在歌唱中真假聲的運用要根據音區調整比例,如果始終隻用真聲,將聲帶一直置於一個緊張的狀態去唱,勢必造成沒有氣息的喊叫,長期下來,有可能造成真聲過多讓聲帶壓力過大,而導致聲帶病變乃至於無法歌唱。同樣,如果假聲過多,聲帶缺乏閉合,則會令聲音蒼白無力,更談不上音色的表現和呼吸的支持,聲帶功能逐漸減弱,慢慢失去歌唱能力。經過許多研究和爭論之後,大部分歌者都發現,隨著歌唱技巧的發展,混聲歌唱是最自然、最合理的歌唱方法。
二、歌唱中正確的呼吸與氣息
1 、歌唱的呼吸
歌唱必然涉及到呼吸,正確的歌唱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呼吸方法上。呼吸是人的自然行為,歌唱是建立在自然行為基礎上的技巧。不同的時期和地域的歌唱方法研究,都將歌唱的呼吸方法這一點作為美聲唱法的技法中最為核心、最為關鍵的內容,在此達成共識。大家認為,隻要掌握了正確呼吸方法就掌握了美聲唱法的關鍵。美聲唱法在曆史的進程中逐漸地創新與不斷地完善,確立了一套完整的呼吸體係。歌唱的時候是用力量唱還是用氣息唱,也成為歌唱方法正確與否的檢驗標準。而呼吸方法多種多樣,多以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等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