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歌唱中“聲”與“氣”運用的基本技法(2 / 3)

胸式呼吸也叫做肋式呼吸或橫式呼吸,在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盛極一時,也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國主要運用的歌唱呼吸方法。特點是呼氣時盡量保持擴張狀態,兩肋向外,以胸腔的擴張和收縮運動來呼吸。效果是頭、鼻腔共鳴明顯,聲音自如輕鬆,音量變化幅度小。但是這種呼吸方式使得氣息的深度不夠,橫膈膜在呼吸中起到的作用小,胸腔共鳴較少。

腹式呼吸是利用橫膈膜和腹肌的收縮運動和放鬆進行呼吸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主要是依靠推動腹部和肚臍周圍來進行呼吸控製,氣量飽滿,聲音效果渾厚有力,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和色彩性。但是,這種聲音稍顯笨拙,線條粗獷,因而不適合演唱詠歎性的華彩和快速流暢的花腔。

胸腹式呼吸又稱胸腹結合式呼吸,被認為是目前最可取的,也是我們所最常運用的歌唱呼吸方法。這種方法依靠胸腔擴張,使橫膈膜下降,腰部擴張,橫膈膜向下的力量與腹肌相互作用,肋骨向兩側擴張,與胸廓擴大的向上力量產生對抗和平衡。這種歌唱呼吸方法既可得到較大的氣量又能使氣息得到較好的控製,胸腹結合式呼吸法不僅科學合理,而且適用範圍廣,是當今聲樂界所崇尚的最為科學的呼吸方法。

2、歌唱的氣息

氣息技術是美聲唱法各項技法的基礎,也是美聲唱法中一項極為重要的技法。它要求腰腹部肌肉在人體意念的帶動下,對氣息發揮最大程度的控製作用,從而很好地保證歌唱時“氣”的充沛,並且增大共鳴腔的聲音共鳴。正確的氣息技術特別是在唱高音時能夠有效地保護聲帶,是保證聲帶保持在最佳狀態下去歌唱的重要因素。

(1)歌唱的呼吸對氣息的作用

不管是在聲樂教學還是舞台歌唱中,有關氣息運用的方法,已經有過許多的爭論,每一種方法都有著各種不同的看法和解釋。有的老師要求吸氣時小腹向外擴張,找“撐”的感覺;有的老師要求吸氣時小腹向內收縮,感覺是“抓緊”;有的老師說隻能用嘴吸氣;有的老師則說用鼻子吸氣,用聞花的方式去練習呼吸。由此證明每個人對事物的認知不同,自然會有差異反映。

歌唱的呼吸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歌唱時的氣息運用。要擁有一個正確的、強有力的氣息,必須要掌握準確的呼吸方法。美聲唱法的胸腹式呼吸則是以深呼吸為前提,加大肺活量連帶擴大胸腔的共鳴,以氣息的深度帶動共鳴的深度。深呼吸不但可以用控製喉嚨氣流、降低對聲帶的衝擊力以防止損傷,還可以自然降低喉頭位置,讓聲帶伸展與放鬆,從而減輕發聲時聲帶的緊張狀態,對聲帶的保護起著重要的作用,並且增強咽喉腔的共鳴、提升歌唱的狀態。

(2)歌唱時如何正確運用氣息

首先,要用一種吸氣的感覺去歌唱。在氣息的向外輸出過程中需要很好地控製氣息的肌肉,一旦稍有任何放鬆的狀態,都會導致橫膈膜主動向上凸起,而使突然增大胸腔內的氣壓,出現我們常見的漏氣現象。因此,在發聲的整個過程中,始終要讓橫膈膜保持向下,用下推的方法使胸腔內空氣減少,使聲帶完全閉合,就能有效地控製漏氣,使歌唱的氣息源源不斷。

其次,吸氣的意念要隨著音高的變化而變化。在美聲唱法中,輝煌的高音區音色是通過聲帶從全段振動變化為局部、甚至點的振動而產生,音高越高則聲帶的振動部分越短,氣流對聲帶的衝擊力也就越大。所以,發聲時的空氣的流量和音高應該成反比,音高越高則要求橫膈膜向下的推力越大,使得氣流的量越小。這是在意念的引領下不斷實踐來完成的相對可調節的控製過程,氣息技術純熟的歌唱家也可以將氣息如意念般深至腿部、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