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文昌洞經古樂的價值(3 / 3)

時至今日,文昌洞經古樂早已不是單純的祭祀和娛樂,它神聖美妙的音樂營造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高雅氣氛。人們在聆聽中仔細品味其內涵,享受其藝術魅力,心靈會得到陶冶,從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二)觀“樂”知“風”,悟其內涵

孔子很早就表達過“詩可以觀”的論點。“觀”者,就是通過音樂見證一種風俗的盛衰,看明道德的善惡,以及審視政教的得失。“觀” 有兩層含義,一是仰觀俯察、遠近往返的外在視線;二是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逐步深入。[5]通過對文昌洞經古樂的聆聽及其祭祀活動的參與,我們就可以了解當時社會的主要風俗民情、情感趨向,甚至可以感受到當時朝廷的盛衰。

南宋西蜀傳本《太上無極總文昌大洞仙經》卷一《持禮法》即雲:“凡誦經,當齋沐,服清淨,入室焚香”。元人衛琪注《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卷二又道:“凡欲持誦《文昌大洞仙經》,當以清旦人事攪交之際香湯沐浴,更服新……”所言誦經“禮法”,自然包愜朔奏洞經音樂在。這種誦經或談演洞經之前要求“沐浴”、“淨衣”類的古風,其基本精神一直保留在許多洞經樂隊之中,雖然已可能省去某些煩瑣禮法和宗教儀式。

文昌洞經古樂是源於宗教活動的一種民俗音樂。起源於談演《文昌大洞仙經》的洞經古樂,所用的“經儀”一開始就是道、釋、儒“混融”,而不是某一宗教所特有的音樂,文昌洞經古樂的樂曲來源是廣泛吸取道教音樂、佛教音樂、“儒家樂”以及各種古典音樂、世俗音樂、民間音樂及民族音樂的。明清以來,洞經古樂突破廟堂的範圍,擴散到民間,延展到少數民族地區,與各地區各民族傳統文化、風俗習慣相結合,廣泛用於婚、喪、喜、慶各種活動,成了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梓潼,人們舉行慶典時總是演奏興高采烈的《將軍令》、《鬧元霄》(均為大樂),而婚娶中的迎親、入洞房時,則分別奏起纏綿溫馨的《到春來分、代扮妝台》(均為細樂)。這一切說明,古樂在用於這些民俗活動時,已經脫離或淡化了很多宗教儀式和宗教內涵。

演奏文昌洞經古樂使用的樂器是古樂器,演奏方式和演奏氣氛也保留著古代遺風。演奏洞經古樂的樂器調音很古雅獨特,它不像一般樂隊那樣,各種樂器一起調音,而是在起奏之前或需要調音之處特設一種簡短的“調音曲”。一般由竹笛獨奏,其它樂器即隨之暗暗調諧,這點與現在雲南洞經音樂的調音非常相似。此種調音方式避免了調音嘈雜之聲,同時也掩去了演奏中不必要的間隙。如今,很多古樂曲的“調音曲”大多失傳,而文昌洞經古樂卻完整地保留著這一唐代音樂遺風,頗為珍貴。

文昌洞經古樂流傳到各地區、各兄弟民族之後,要在兄弟民族中生根,必將與該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吸取該地區、該民族思想、文化養料而出現某些變異,由此就產生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洞經音樂,構成不同流派,而且派別林立,枝繁葉茂。這是洞經音樂多姿多彩的表現,也是洞經音樂適應性、聚合力較強的象征。同樣,在漢族地區,各地風俗傳統也有不少差異,洞經音樂在傳向民間之後,也染上了不同的地方色彩。這樣也就更符合特定環境、特定人群的藝術趣昧和審美方式。

注釋:

[1] [2] 雷宏安 :《略論納西古樂的文化內涵及其價值評判 》,載《音樂探索》,1992第2期。

[3] [4] 張澤鴻:《中國古典音樂的生命意蘊》,載《合肥學院學報》,2008年12期。

[5] 王耀華 : 《中國傳統藝術論》2008年版,第 148頁。

張 盼:綿陽師範學院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霍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