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昌洞經古樂的審美價值
雖然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的曆史及文化淵源有很大差異,價值尺度也會有所區別,但體現在審美觀念中對美的追求,仍然能使人們取得價值的認同。[2]
《樂記· 樂本》篇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 ,謂之樂。音樂是心靈的藝術,是心靈與外界事物交流的表現。演奏者必須具備豐富的生命體驗和寬博的人格力量,才能使靈魂與外境碰撞出崇高的生命之壯美。
文昌洞經古樂包含了宗教、藝術、文學等很多領域。它就像其它所有中國古樂一樣是生命的藝術、生命的音樂。文昌洞經古樂的起源與文昌崇拜息息相關,表達了古代社會對生命的長期崇拜,同時也促進了人們對生命的認識。文昌洞經音樂最初就是一種祭祀音樂,這是與其時的社會信仰、風俗分不開的,是與人的生活、情感密切相連的。
文昌洞經音樂具有和諧、安祥、典雅、舒坦的音樂品格,它既適合民間千百年來的傳統審美情趣,能給人以感化、熏陶和潛移默化的審美享受,同時還是一個唱、奏、禮、儀相配合的綜合藝術。在吟誦與唱奏連貫進行以及與聽眾的默契配合中,文昌洞經古樂形成了一種相互之間的交錯感應,既是談演者對音樂的感應,也是唱、奏者之間的感應。人們無論是在熟悉的曲調唱奏中,還是在進行行為規範的禮儀程序中,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心靈的淨化與精神的升華。
(一)修養身心,淨化心靈
荀子在《樂論》中說:“君子以鍾鼓道誌。以琴瑟樂心……故樂者,所以道樂也;金、石、絲、竹,所以道德也。樂行而民鄉方矣。故樂者,治人之盛者也。”荀子從音樂的表現手段和表現特征出發,對音樂的治心功能展開最充分的論述,並將其提高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文昌洞經古樂源於文昌祭祀、談經,其意蘊主要是祈禱、勸善懲惡、淨化心靈、保健延年,啟人“性命雙修”,以期祥和康樂。因此,文昌洞經古樂可謂“養性”、“養生”之樂。一位音樂家曾經對洞經音樂寫下這樣的讚語: 洞經音樂具有兩個奇特的精神功能:一是敦睦人倫,二是頤養身心,因此能優化社會風氣,促進安定團結。文昌洞經古樂和其它中國傳統音樂一樣,它比較注意分寸感,講究恰到好處,強調“含蓄”。聆聽這種音樂,既能提高修養,促進忍怒升華,又能解除精神病疚,具有音樂治療的實效。它好比一劑長效的溫性補藥,能教人於身心兩個方麵的危難之中,確保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這是親身體驗者的實感。以文昌洞經會為例,在德行方麵,行善則是洞經會員的神聖義務。
中國古代音樂都推崇“自然”之音,《閑情偶寄》曰:“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也”。古樂都追求圓和、清寒、古雅等音樂審美境界。“天籟”就是音樂家追求返樸歸真的藝術境界。音樂推崇自然之音,即強調生命蓬勃的情調和生機盎然的化境。[3]古代音樂家尋求心中的蒼古之境,表現出他們對生命根源的探索及思考,同時也展現了古樂回歸自然的情懷。
文昌洞經古樂同樣追求音與意合,物我渾化,由樂返天,進入超然和諧的審美境界。古雅之境是一種簡淡高古的顛峰狀態,所謂“深山邃穀,老木寒泉”,展現了中國古典音樂藝術回歸自然、攫取天真的情懷。[4]文昌洞經古樂的基本內涵是匡正德行、純潔世風,宣揚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情調高雅而不庸俗,淳厚而不輕浮,在聆聽之中,可以淨化人的心靈,調動人的善良情感。
現在每逢節假日,很多遊客都會到梓潼縣七曲山大廟去欣賞獨具韻味的文昌洞經古樂的演奏。樂團由二三十名愛好音樂的離退休老人組成,他們身著唐代宮廷樂服,用古箏、揚琴、二胡、嗩呐、竹笛、大鼓等數十種中國傳統樂器進行演奏,時而輕敲側擊,時而急奏合鳴,用情地演奏再伴以說唱,為觀眾描繪出一幅絕妙的美景。古樂曼妙而神奇地繚繞在翠柏環繞的古廟,讓觀眾時而感覺飄逸,時而感覺莊嚴、渾厚,時而還聽到宮廷音樂的古樸、典雅。富有柔美、抒情及穿透力的音樂語言營造出一種恬淡閑適、玄虛幽遠的藝術氛圍,給人以妙不可言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