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唱聯誼活動中,華人聖詩班的獻唱曲目大多是借用讚美詩的曲調重新配置歌詞或改變填詞,用漢語演唱。他不僅對宗教信仰起了歌頌、讚美的作用;同時也對社會、對人們的靈魂起了淨化作用;起了教育、感染作用。正像人們所說:“崇高和聖潔是人類所必須呼吸到的氧氣”,在基督教音樂中,正是可以找到這樣的“崇高和聖潔”。
二、 基督教音樂文化在華人新移民群體中的傳播與發展
教堂音樂除去唱讚美詩外,也把華人新移民群體帶進了古典音樂的大門。星期日的常規禮拜——開始就有靜樂或序樂,有的用管風琴,有的用鋼琴演奏。曲目包羅很廣泛,諸如肖邦的《前奏曲》、門德爾鬆的《無言歌》、貝多芬、莫紮特、海頓等古典大師的奏鳴曲和管弦樂交響曲的第二樂章等,都可以在華人教堂的序樂中聽到。禮拜中聖詩班的獻詩即聖歌,曲目也非常廣泛,有的教堂在禮拜中向信徒收集捐款,當捐款的口袋在每一位信徒手中傳遞時,教堂內奏響的是奉獻樂,曲目也來自古典音樂。禮拜完畢時還有殿樂,多選用神曲中的雄壯音樂。有一些大的華人教堂每星期日早上正式禮拜前,都有將近一小時的管風琴演奏,人們可以自由地坐在教堂中,傾聽巴赫、亨德爾、費端等人的管風琴曲,常聽這些古典音樂的華人移民絕不會從這些音樂中引導出低級、下流、色情、凶殺的情感。華人教堂裏沒有震耳欲聾的節奏、嚎叫的曲調和引起色情的挑逗。這種良好的社會效應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一些跟隨自己的孩子移民到加拿大的中老年人和留學生陪讀家長告訴筆者,他們“很喜歡教堂的音樂活動”雖然他們一般與孩子住在一起,但孩子們通常忙於自己的工作、生活、學習,不能抽出很多時間來陪伴他們。較年輕人而言,老年人及留學生陪讀家長在加拿大得到的支持資源更少,而在華人教堂他們不僅可以找到有相似背景的同伴,同時這些旋律舒緩、平靜、超凡脫俗的音樂,使人們聽了後可以消除塵世雜念,體會上帝的神聖與慈愛。所以,老年人及陪讀家長更願意積極地參與教堂音樂活動。
近年來音樂文化主流的改變同樣也影響著華人教堂音樂,特別是加拿大其他西方教會音樂和港台傳入的華語基督教音樂。他們思想活躍,采用現代流行音樂手法來創作頌讚歌,歌詞內容變得親切、通俗易懂,伴奏常用現代電聲樂隊,用通俗唱法進行演唱,有時還伴有活潑的舞蹈動作。如美國電影《瘋狂的修女》中展現出來的讚美詩輕鬆現代的排練和演唱場麵,正是近現代教堂音樂發展追求新的趨向,這種聖樂的創新正在吸引大批華人新移民年輕信眾的參與和傳唱。
基督教音樂有熱烈激動的感情,也有詩一般的沉思情感,其目的就是蘇醒警虔人們的心靈,它能使人品德高尚、蕩滌汙濁、生活向上。基督教音樂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華人新移民群體,它不僅使人們解脫了苦悶、淨化了心靈,同時懂得了自己不僅要接受幫助,還要幫助別人,積極從事誌願活動,從而有效地報效社會,才能在加拿大社會逐漸提高華人的經濟、社會地位。
本文簡單描述了華人新移民接納和認同基督教音樂文化的心路曆程及傳播與發展,有些學者認為,華人新移民群體這種宗教和音樂文化的轉變僅僅是適應主流社會的策略,是不會長久的。但筆者認為,對此不能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還需要研究者們長期的後續觀察和探討。因為,從表麵上看華人新移民接納和認同基督教音樂是一種被動的選擇,但實際上是一種主動的文化進取。筆者更願意把這種轉變視為華人新移民群體建立身份認同或族群音樂文化認同的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