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簡析加拿大華人新移民群體接納和認同(2 / 3)

多倫多地區的華人教堂,每星期日必有(有的有兩三次)禮拜,在禮拜中教徒們至少要唱三至四首讚美詩,他們用讚美詩,進行各種的宗教儀式和心中向上帝進行情感交流。對於華人新移民來說,在加拿大除去教會能使普遍信眾每星期都能獲得合唱的機會外,似乎沒有其它地方能給華人新移民提供頻繁聚會和集體歌唱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這些音樂都是古典、嚴肅、使人精神振奮、心靈得到安慰,生活上鼓勵追求上進的歌曲,大大減輕了華人新移民在域外生活的苦悶與心理壓力。

(三)教堂音樂活動保持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聯係

16世紀歐洲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使宗教音樂打破了隻用拉丁文演唱聖詠的習俗。他們采用本民族的語言、民間曲調作為素材,來創作和演唱讚美詩,使得讚美詩顯得明朗、樂觀,注重人內心的情感表露,與傳統、莊嚴、肅穆、神秘的聖詠形成鮮明的對比。1807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來到中國廣州,標誌著基督教新教傳入中國開始,1818年他編譯用漢文的《養心神詩》即讚美詩的舊譯,開創了以漢文唱讚美詩的曆史。19世紀80年代山西霍州人,英國新教內地教會牧師席勝魔創作了一些具有當地民間音樂風格的讚美詩,據考證,這是中國最早的讚美詩曲調創作,比起前人借用民間的曲牌填詞前進了一大步。當然,基督教尊重各民族音樂文化的目的主要是廣收教徒,宣揚教義。

1922年中國的基督教徒提出了“本色教會”的口號,這是“中國基督教史上的重要裏程碑,反映了中國教徒爭取獨立自主,提倡民族傳統文化的強烈願望。”[6] 這使得中國基督教音樂文化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禮拜儀式上唱起了中國人創作的讚美歌。1931年中華基督教會發起編訂了一本統一的聖歌集,名為《普天頌讚》,此書讚美詞由我國著名的音樂家楊蔭瀏、周淑安、李抱忱等參與作詞作曲等編輯工作。所選550首聖歌中,除歐美各國的新教歌曲外,其中72首是采用了中國的民歌、古曲和新創作的中國音樂。由於參加編輯的音樂家具有較高的中西音樂修養和中外文字造詣,所以讚美詩能夠較注意漢語的語言特點,使其與音樂能夠完美結合,不僅提高了讚美詩的藝術性,也保持了中國的傳統特色。

加拿大華人教堂音樂活動則是努力尋求中國文華與基督教文化的融合。一位華人牧師曾指出:“近二三十年移居加拿大的華人移民大多具有儒學思想的文化教育背景。他們來到教堂的另一個目的是尋求道德上的提升以及人們之間的相互支持和團結。”[7]雖然基督教教義和儒家思想有明顯差異,但華人教會卻努力尋找二者的共同點。華人教會主張,儒家思想是規範人們道德價值的哲學體係,而基督教則是引領人類社會、超越人類社會的精神體係[8]。又如,儒家文化提倡以樂治國,西方的“音樂倫理學者”則是利用宗教音樂的力量提高國民道德。因此,許多華人新移民視教堂音樂活動為文化載體,能幫助他們保持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聯係。

在筆者做田野調查的幾所華人教堂中,神職人員都有很高的音樂修養,而且在布道和唱讚美詩中盡量使用漢語,宣揚中國傳統文化。讚美詩的內容可分為:《頌讚歌》即歌頌神的歌曲;《經文》歌曲,以《聖經》中的章節為歌詞,譜曲傳唱,便於信徒記住經文;《感恩歌曲》感謝耶穌的救恩和述說神的恩典;《傳福音》歌曲,以講傳耶穌救贖大恩為內容的歌;《聖誕歌》歡慶聖誕節所唱的歌曲。

(四)教堂音樂活動等幫助華人新移民融入加拿大主流社會

華人新移民群體對基督教音樂文化的接納和認同態度是在曲折傳播中發生著變化。隨著對教堂音樂的加深和理解,其音樂功能和價值也在發生著變化。華人教堂活動除具有傳播宗教的功能外,另一方麵又不同於西方教堂音樂活動的單純宗教化,它能幫助華人新移民群體盡快融入加拿大主流社會。華人教堂不僅提供免費的英語課程,鼓勵華人新移民群體各年齡層的人來上課,還組織誌願者對華人新移民家庭的孩子進行“一對一”的語言輔導,以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加拿大的學校生活,有些華人教堂甚至安排了加拿大入籍考試指導課程和幫助新移民職業選擇的小組。華人教堂也是華人移民與其他族成員音樂文化交流的場所。加拿大倫敦市的北部公園社區教堂(North Park C -ommunity Church of London)每個月都會舉辦與其他教堂的合唱聯誼活動,有幾位華人新移民告訴筆者,他們交的第一個非華人朋友就是在這類活動中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