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加拿大華人新移民群體接納和認同
音樂理論
作者:何茜
基督教是一個音樂的宗教、歌唱的宗教,近兩千年的基督教音樂,在西方稱教會音樂或宗教音樂。基督教音樂旋律自然、曲調舒緩、優美淳樸、莊嚴肅穆。流行於世的60多萬首讚美詩、有平詠、啟應對唱曲、眾讚歌、聖誕曲、康塔塔等多種形式,其中既有巴赫、貝多芬等大師的著作,又包含了世界各國眾多曲調優美頗具特色的民歌。聖歌的誦唱也十分廣泛,現代音樂的記譜法、和聲法、多種調式的形式、音樂理論和音樂學院的建立,都與基督教音樂密切相關,基督教音樂在人類的文化生活中影響深遠。
基督教特別是新教在加拿大社會已有三四百年的曆史,其中有350所華人教堂,主要集中在多倫多、溫哥華和蒙特利爾等大城市[1]。華人福音訓練營(Chinese Campus Evangelical Feallowship)進行的調查顯示,經常在華人教堂參加音樂活動的約20萬信徒中,超過一半的人是華人新移民[2],這種現象使初到加拿大探親的筆者產生了困惑,即大多數華人新移民[3]為什麼積極參加基督教會的音樂活動?了解中國社會的人都知道,由於多年的無神論教育,大多數人沒有什麼宗教信仰,即使有一些人信教,也多信仰佛教或道教。基督教在中國並不是主流宗教,中國民眾甚至對基督教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反感心理,其主要原因是鴉片戰爭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造成了對中國大眾的普遍傷害,因此,對於伴隨著西方強權大舉進入中國的基督教及其音樂,中國大眾普遍有著抵觸情緒。
一、 華人新移民群體接納和認同基督教音樂文化的原因
移民在到達新國家後,當下文化語境中的失敗感和處在兩種文化之間的無助感,使他們非常需要“精神上的寄托”[4]。但讓筆者疑惑的是,為什麼華人新移民群體更願意接受基督教而不是佛教等在中國更具有影響力的宗教呢?因為基督教教義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有些觀點甚至是相互對立的。例如,儒家文化宣揚“人之初,性本善”,而基督教則認為每一個人一出生就帶著原罪。又如,在音樂的使用動機及情感表達方麵,儒家文化認為音樂應該平衡人的內心生活,不是通過對神的敬畏,而是通過傾聽音樂來得到內心的平靜。所以,音樂是內心平靜的施予者。基督教音樂則清楚的表達了神對人的指引,強調人對神的服從等等。筆者根據在多倫多地區對多個華人教堂進行的田野工作,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麵的原因:
(一)基督教音樂是加拿大主流文化的象征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2011年統計資料,多數加拿大人認為“基督教是其主要宗教信仰或精神寄托”[5]。換句話說,盡管加拿大社會變得越來越世俗化,但其許多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仍建立在基督教哲學基礎上,基督教教義仍是加拿大人修身立德的唯一信條。而基督教音樂則完全起著宣教者的作用,包括勸告、安慰與祈禱等。這些宗教音樂作品與其宣揚的教義一樣高尚、純潔、宏偉,其目的是使上帝的話語廣為流傳,教化了信眾們晶瑩、虔誠、善良的品德。
華人新移民選擇異國他鄉生存,意味著要承受不同的生存時態對個體生命的重構,特別是在文化交彙之初,通常會產生強烈的歸屬危機。因此,華人新移民願意與加拿大人一樣,選擇基督教作為自己的精神信仰,願意參加教堂音樂活動感受宗教真理、淨化心靈,通過音樂表達對真善美的崇敬,以盡快融入加拿大主流社會。
(二)教堂音樂活動減輕了華人新移民的心理壓力
移民來到新的國家往往會麵對許多挑戰,如學習新語言、尋找新工作、建立新的社會關係網,有時還得麵對各種偏見和歧視。換句話說,你不知與誰為眾,情感沒有真正的大後方,並永遠有旁觀他人生活的疑慮和孤立。盡管每個華人新移民在適應和調整度上彈性不同,但苦悶的性質是相同的。一位加拿大華人告訴筆者:“我2000年來到加拿大,開始的日子非常難熬。在國內,我在一家很大的公司工作,有很高的收入和社會地位;但到了這裏,由於語言問題,沒有人想雇用我,所以我隻能成為一名家庭主婦。沒有親戚朋友在我周圍,我感到很孤獨和苦悶,甚至出現了心理問題。後來一個朋友帶我到華人教堂參加聖詩班的合唱。在那裏,我遇到了許多從中國來的朋友。我們可以說普通話,相似的經曆使我們有很多共同的話題。逐漸地,我被聖詩音樂中所宣傳的教義所吸引,並通過歌唱、祈禱等方式與上帝交流。現在我感到充實多了。”(李玉、46歲、女、居住在多倫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