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夫們長期在船上生活,偶然在江岸見到洗衣或過往的女性,他們不免欣喜,常常以號歌進行挑逗,以慰藉其單調空虛的心緒。也是為了展示自己或表達他們那種熱情愛意。號子的這個特點在川江號子和涪江號子中都有很具體的體現。川江號子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號子叫《幺妹洗衣》,[3]這首歌很直白地反映了船夫們浪漫的向往和內心的追求。唱詞大概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在河邊洗衣服的女孩的調侃:“今天出門好靈光,看到幺妹洗衣裳。手中拿根捶衣棒,活象一個孫二娘。打得魚兒滿河跑,打得蛤蟆鑽褲襠。唯獨對我咪咪笑,惹得哥哥我心發慌。莫非幺妹笑我醜?我又不是武大郎。莫非幺妹笑我老?我又不是八賢王。要是你想嫁給我,算你命好眼力強。”接下來便是一廂情願地設計婚後生活: “你來跟我管家務,我去拚命掙鋼洋。我吃紅苕你吃米,你吃雞肉我喝湯。隻求把你養得白胖胖,跟我生個狀元郎”。最後是船夫的企盼:“我在河邊喊號子,等你回來配成雙!”[3]這是見到河邊洗衣姑娘引發的聯想,真實、浪漫, 而又不無鏡花水月的悲哀。
另一首在涪江流域上廣為盛傳的號子在川江流域也有傳唱,但是歌詞有一些差別。唱詞是從見到岸上迎親送親隊伍引起的感觸,直接歸結到水中圓月,有更深的內蘊和更強的藝術感染力。這首名為《送親思親》的號子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唱道:“掙了一灘又一灘, 轉彎就是泥巴灣。灣灣裏頭好氣派,吹吹打打鬧翻天。轎裏坐的是新娘子,滑竿抬的是舅老倌。箱子櫃兒新嶄嶄,雙鋪雙罩軟綿綿。”看到岸上別人家在娶親的情景,觸景生情,聯想到了自身:“魚兒都要配成對,隻有我還在耍單。胡子長了一大把,還未拜堂把家安。三病兩痛無人管,無兒無女好心酸。” 接下來是船夫的難處:“幹媽有個黃花女,嫌我太窮少吃穿。內江有個寡母子,嫌我走東又走南!”因為生活清貧,居無定所,所以處處碰壁,隻能自我解嘲:“隻有月亮不嫌我,天上跑到河中間。陪我拉船陪我歇,陪我憂愁陪我歡。”結語是一番自豪:“誰說我是單身漢?八月十五大團圓!”
上述兩首號子都是反映船夫們對愛情和婚姻生活的追求,但是《幺妹洗衣》語言相對詼諧幽默一些,態度樂觀積極一些,而《送親思親》從歌詞上看,更多地訴說了船工單身生活的艱苦,相比之下,語言含蓄斯文一些。《幺妹洗衣》中的最後一句“我在河邊喊號子,等你回來配成雙”,《送親思親》中的最後一句“誰說我是單身漢?八月十五大團圓”,都既可以理解成為自我解嘲也可以理解成是自我安慰,是船夫心境和船工生活的真實寫照,酸楚中不失風趣,幽默中飽含辛酸,苦情喜唱,苦中作樂。《幺妹洗衣》和《送親思親》充分體現出四川人,特別是生活在底層的四川勞苦民眾的性格。
(三)結語
通過涪江號子和川江號子的比較,不難看出,涪江號子可以說是川江號子的一個支係,更是川江號子的延伸。兩種號子都有自己的曲牌,相同水情上用的曲牌有相同之處又各具特點。有的唱詞大同小異,但是根據不同地域的人的性格特征有一些細小的差別,恰是這細小的差別表現出川北人和川南人性格上細微的差別,充分體現出川南人耿直外向、語言大膽,川北人含蓄踏實、吃苦耐勞的性格特征。通過比較,也能證明涪江號子的獨立完整性,透出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保存了較為豐富的曆史、哲學、藝術、民俗等內容,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是川渝地區江河文化的又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