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理論研究的視野
作者具有豐碩的聲樂研究成果。田玉斌在《人民音樂》、《音樂周報》、《中國文化報》等報刊發表數十篇聲樂論文,出版專著《談美聲歌唱藝術》,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連續講座《什麼是美聲唱法》,從2004年開始,中央音樂學院多次聘請田玉斌為碩士生論文答辯委員會委員,兼任《人民音樂》編委。
高質量的聲樂研究經驗為訪談錄的順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其一,書中的部分采訪錄此前已在相關刊物發表。如與田浩江、黎信昌、郭淑珍、於吉星和張立萍的訪談錄分別發表在《人民音樂》。這些成果不但顯示出訪談錄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而且也大大縮短了該書的完成時間。其二,前期研究成果,奠定了完成訪談錄必備的專業理論基礎。尤其是前期出版的專著《談美聲歌唱藝術》,為訪談錄基本觀點的表述提供了大量的技術儲備。其三,完成北京電台的係列講座,對於訪談錄問題的設計提供了必備的預案平台。田玉斌的采訪錄都是在非常緊湊的時段完成的。許多話題由於有些采訪對象的思維跳躍性和采訪時間的有限性,不允許按部就班地進行采訪。由於訪談口語化特征明顯,而且也不必講究語法,使得後期文字整理存在難度。這就需要作者不但具備良好的語言文字功底,而且具有冷靜而明晰的采訪思路。
田玉斌寬泛的社會經曆,賦予《名家訪談》良好的社會效應。由於作者兼具演員、教師、行政、學者、編輯、傳媒等多維視角,使得該書的潛在讀者至少包括聲樂演員、聲樂教師、聲樂學員、院團領導、報刊編輯、媒體記者等。
(二)核心的研究視角
“呼吸支持、打開喉嚨、麵罩共鳴”是本書的核心視角。縱觀全書,作者與28位歌唱家探討的所有問題,幾乎都是圍繞這三個技術問題展開的。盡管訪談錄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探討文化、語言等專業問題,但是分量都相對較少。
1. 呼吸支持的視角
呼吸支持是美聲歌唱的基礎。在采用胸腹聯合式呼吸共同理念的基礎上,對肋骨擴張和橫膈膜支持所形成的深呼吸要求成為美聲名家的共識。存在爭議的主要表現為呼吸支點高低的個體感覺方麵。絕大部分受訪專家強調上腹(胃部)支持。如王秉銳堅稱“氣是絕對不可能吸到小肚子裏的,上下腹應該以整體的形式支持歌唱”,魏鬆認為“兩肋與喉結形成彈性三角形的支持感”,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呼吸的支點應該在小腹。如黎信昌認為“聲音靠小腹支點的支持發出”,郭淑珍認為“唱歌要勾上底氣,小腹會有動作,呼吸把支點放在胃部偏高,希望再低一點,唱高音時胃部會很有力量”。此外,腰部、背部、襠部也成為呼吸支持的重要部位。如吳雁澤認為要“一口氣吸到後腰,同時小腹向後收”,彭康亮吸氣到後背力圖使氣息立起來(類似京劇的“背功”),趙登峰更是將呼吸支點指向襠部附近。這些帶有爭議性質的學術觀點,正是形成不同聲樂表演與教學風格的起因。
2. 打開喉嚨的視角
打開喉嚨是美聲歌唱的關鍵。在采用放鬆喉頭確保呼吸通暢的基礎上,名家們一致認同低喉位歌唱的理念。不同之處,主要在於打開的尺度與深度。巒峰側重打開喉嚨的尺度。他認為意大利人的打開是有尺度的,尺度大小根據作品語言、演唱聲區與生理結構等的需要而定,不能“一大遮百醜”。魏鬆側重打開喉嚨的深度。他認為喉頭越低越好,喉頭離氣息越近越好。並形容聲音在口腔是鐵、低於口腔是銅、在喉嚨處是銀、在鎖骨處是黃金、在胸部是鑽石。於吉星提倡鍛煉喉結向下穿插進胸膛的力量,趙登峰建議采用低一個聲部演唱的方式解決喉嚨緊的問題。也許喉嚨打開的尺度差,正是抒情性與戲劇性音色差的成因之一。
3. 麵罩共鳴的視角
麵罩共鳴是美聲歌唱的效果。幾乎所有受訪者都回複了麵罩共鳴問題。吳琪輝列舉了斯苔方諾、莫納柯、貝基、帕瓦羅蒂、貝爾貢齊等對麵罩共鳴的推崇實例,並總結貝爾貢齊“就是聲音坐在氣息上,從麵罩出來”,歸納美聲唱法就是“哼哈唱法”,亦即貝基的“在哪兒哼就在哪兒唱”。黎信昌注重呼吸支持、喉嚨打開與麵罩共鳴的辯證關係,並強調通過掩蓋獲得頭腔共鳴。郭淑珍反對換聲區的訓練,認為所有音高的頭腔感覺應該統一。杜吉剛認為聲音存在體外共鳴的現象。體外共鳴並不是推而是將聲音送到體外某一焦點處。
田玉斌采用刨根問底的方式,不斷向受訪者追問聲樂技術問題。使得很多各具特色的演唱感受在訪談錄中得以呈現。這與諸多聲樂文論隔靴搔癢、閉門造車的文風明顯不同。該書將在一定範圍和一定程度上擔負起聲樂教科書的重任。
(三)權威的文本主角
該書訪談對象都是我國美聲界頗具影響力的歌唱家和教育家,兼有年齡和聲部等綜合考量,並顧及了海歸派和海外學子。讀者不僅從中了解到國內外美聲表演與教學的曆史與現狀,了解名家們在聲樂藝術方麵的體會與成就,而且還會從他們的坎坷經曆中領略到自強不息的拚搏精神。必須提出的是,訪談錄借助28位主角之口生成了一位隱性主角:吉諾· 貝基。
1. 顯性的主角
28位受訪者都是該書的顯性主角。他們有的側重聲樂教育,如郭淑珍、黎信昌、王秉銳、郎毓秀、石惟正、吳琪輝、張利娟、張立萍、袁晨野、黑海濤、彭康亮等。有的側重聲樂表演,如汪燕燕、田浩江、吳雁澤、施鴻鄂、於吉星、 孫家馨、申丹、杜紀剛、宋波、孫秀葦、賀磊明、魏鬆、王秀芬。有的側重聲樂語言,如遲頌。他們都是中國知名的歌唱家,許多還是享譽海外的藝術家。盡管由於采訪和出版時間等主客觀條件所限,加之優秀的年輕歌唱家不斷湧現,作者未能將我國優秀歌唱家一網打盡(如周小燕、戴玉強、迪裏拜爾、幺紅等),然而,這些並不影響該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