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文本移情到文化釋懷(1 / 3)

從文本移情到文化釋懷

品·評·介

作者:張建國

一、文本緣起與價值

旅居國外的中國美聲歌唱家的求學經曆與生存狀態如何?中國美聲學派主流歌唱理念有何時代特征?如何引導盡可能多的歌唱家從技術角度暢談美聲問題?國外哪位美聲歌唱家對當代中國美聲教學影響最大?有效的回複這些問題,是一項繁雜而有益的工作。一方麵,它需要回複者不但在聲樂表演舞台與教學機構具有一定的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而且在文藝團體與專業院校具有一定的管理經曆和人脈關係。另一方麵,它需要回複者不但在美聲問題意識與價值觀念方麵,具有一定的學術積累與文化傾向,而且還需要回複者具有較好的學科意識與持久的學術熱情。可見,撰稿人身份的權威性,直接影響到結論的有效性。

撰寫並出版訪談性質的表演專著並非易事,因為提問者專業引導能力與回複者學術概括能力的差異,會直接引發學界對文本效應評價的巨大反差。由於訪談生成的文本,不但屬於問答雙方共同的研究成果,而且也成為雙方專業情感的共同載體。這一載體學術觀點的客觀性、信息來源的豐富性與否,直接影響書評質量的高低。如果說一本好書能引發讀者浮想聯翩,進而產生文本移情效應,一位名家能吸引精英暢所欲言,進而誘發文化釋懷情結,那麼,對歌唱家群體的訪談,或能誘發訪談雙方從文本移情走向文化釋懷。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田玉斌在經曆了數十年專業學習、實踐、思考、交流與總結後,設計並整理了40餘萬字的訪談記錄,於2011年高質量地完成了這項挑戰性的任務。

田玉斌從黃伯春翻譯的《大歌唱家談精湛的演唱技巧》[1]中萌生出訪談30位中國美聲歌唱家的想法,繼而又以個人獨特的人脈資源與強烈的責任意識,在曆經14年斷斷續續的采訪後,記錄並整合了28位中國知名美聲歌唱家和教育家的藝術經曆、歌唱理念與文化情結等重要信息。使得這些原本散落於個體間、碎片化的學術信息,經過作者的巧妙設問與理性整合後,凝聚成一部管窺我國當代美聲文化窗口性質的力作:《名家談藝:田玉斌與名家談美聲歌唱》(以下簡稱《名家談藝》)。此書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其重要影響,正在從該書良好的銷售市場和廣泛的社會反響中得到印證。

二、文本述評

《名家談藝》在研究語境的中國化與研究內容的多元性、研究主題的指向性與研究對象的代表性、研究目標的比較性與研究方法的專業性方麵,具有其他相關訪談類文章難以具備的厚重感和責任感。田玉斌借助其寬泛的研究視野,核心的研究視角,呈現了29位被訪談者的形象。

(一) 寬泛的研究視野

訪談錄具有十分寬泛的研究視角。如果談論隻是從歌唱演員,或者聲樂教師、院團管理層、社會評論家、報刊編輯中任何一個單一的角度開展研究,都難以保障成果必要的客觀性。因為聲樂研討是一項理論聯係實際的綜合活動。它需要作者不但具備聲樂專業的舞台實踐經驗,而且也具備藝術院團的業務管理經曆,最好還具備聲樂教研的文論撰寫能力。

1. 舞台實踐的視野

作者具有精湛的聲樂表演能力。196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的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田玉斌,曾擔任原中央樂團獨唱演員並兼任樂團獨奏藝術家小組副組長,演唱了大量中外聲樂作品,而且足跡遍布全國各地。作為獨唱演員,他先後演唱了威爾第的《安魂曲》、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海頓的《創世紀》、亨德爾的《彌賽亞》和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等重要作品。他演唱的大量作品,被新加坡、香港影音集團、中央及地方電視台錄製並出版發行。1991年參加全國“十大男中、低音歌唱家獨唱音樂會”;在對外交流方麵,不僅隨“中國藝術家小組”先後到老撾、墨西哥、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朝鮮、韓國及港澳台地區訪問演出和講學,而且還隨中國音協赴法國、意大利進行考察活動。

高端的藝術經曆,賦予訪談雙方對等的專業認可心理基礎。一方麵,身份對等有利於知無不言。訪談對象中大部分都是與田玉斌很熟悉的人,有的甚至是幾十年的好友。訪談氣氛比較隨便,無拘無束到可以爭論,便於探討專業問題的本質。另一方麵,身份對等有利於言無不盡。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言:“這本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我作為聲樂工作者做起這件事(指訪談),比起不懂專業的人占有優勢。比如在一些技術問題上我可以刨根問底,在大家關注的某些問題上可以‘窮追不舍’,盡量引導被采訪者談得更深入、更具體”。[2]

2. 院團管理的視野

作者具有嫻熟的業務管理經驗。田玉斌曾任中央樂團黨委副書記兼副團長、東方歌舞團團長、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現任中國合唱協會理事長、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理事、戲劇家協會理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曾多次被文化部、中國音協、中央電視台等部門聘請為全國聲樂比賽、金鍾獎、青歌賽等全國性聲樂比賽美聲組的評委,除此之外還曾經多次擔任文化部文華獎、群星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文化部直屬藝術表演團體藝術專業人員應聘資格考評委員會、文化部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和中宣部國家“五個一”工程等評審委員會的委員。

院團管理經曆賦予作者特殊的研究身份。其一,它為本書訪談對象的選擇提供了便利的人脈關係。如田玉斌所在單位形成的同事關係如魏啟賢、吳琪輝、汪燕燕、田浩江、於吉星、孫家馨、張利娟;田玉斌私人空間形成的好友關係如趙登峰、杜紀綱、孫秀葦、王秀芬、申丹、遲頌、賀磊明、魏鬆、巒峰等;田玉斌參加國家級專業賽事或學術活動形成評委關係的張立萍、吳雁澤、王秉銳、郭淑珍、施鴻鄂、石惟正、黑海濤、宋波、袁晨野、彭康亮等。其二,這些不同層麵的人際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交叉漸變為學友關係,進而影響到訪談錄觀點的後期整理工作,而且也為訪談內容的選定提供了自由的話題。如與張利娟討論的青歌賽歌手普遍存在的作品偏大問題,聲樂教師對專業學生的讓賢問題等。其三,特殊身份還為訪談雙方的知無不言提供了寬鬆的交流環境。如與張立萍探討的咬字與聲音的前後問題(田玉斌強調聲音在後咬字在前,張立萍認為聲音和咬字都在前麵),與郭淑珍探討的呼吸支點高低問題(田玉斌認為歌唱的呼吸支點都應該放在橫膈膜,郭淑珍認為橫膈膜作為支點偏高但在演唱高音區時可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