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牡丹
品·評·介
作者:汪班
2006年在北加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Zellerbach Hall劇場首次觀看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美國首演,全劇二十七折,分三天演完。由於劇場極大,舞台寬而深,座位達數千之多,演出單位考慮到,如完全按照具有細致優雅特色的傳統昆曲形態演出,可能會顯得單調微弱,因而做了不少與傳統昆曲略有不同的改動。全劇布景道具豐富齊全,燈光華麗多端,文場樂器增加,音響隨劇情變化而強弱,武場也在多處顯得火爆熱鬧,較傳統昆曲配樂要西化些。這些舞台和音樂上所必需有的改動收到了效果,三天演出,場中觀眾情緒一直保持高漲,沒有人抽簽早退。劇終時,全體觀眾起立鼓掌歡呼,給予最高最熱烈的肯定。這是中國古典戲曲在美國極為成功的一次演出。
戲曲演出最重要的一環當然是演員,在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劇種,有“百戲之祖”之稱的昆曲裏,演員更是戲曲的靈魂,無論音樂,燈光,舞台設計等等如何新進奇妙,如沒有能擔當重任的演員來鎮場,演出不可能受到歡迎。在傳統的昆曲和京劇舞台上,是沒有布景的。如京劇“貴妃醉酒”貴妃聞花一段,花的美與它的芬芳,是讓觀眾從演員見到那抽象的花;伸腕執花,通過將花挽到麵前聞它的香味的一連串表演,來領略貴妃與花的關係,由此聯想到“雲想衣裳花想容”的名句。這一段是梅蘭芳受到了昆曲表演的影響,經過千錘百煉鑄造,最有代表性的一個身段。如果台上兩端各放置一盆真牡丹花,就會大大地限製阻礙了觀眾對演員的欣賞,因為真花的存在會與演員將普通動作與感情升華成為舞態與內心情緒形成衝突,現實中的花朵與提煉過的歌舞表演藝術會產生嚴重的矛盾。
從這一點就可認識到中國古典戲曲的靈魂是演員。昆曲演員在舞台上將詩歌文學唱出來,就是將現實生活中與人交談和自己心中的語言予以升華;舞則是每天生活裏麵各種動作的升華;表情是日常一般情感反應的升華;甚至台上演員誇大的化妝,頭麵和服裝都是超越現實,得到升華。舞台上的一切都經過演員的技和藝,從平凡升華到戲劇中美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將真和假揉合起來,如曹雪芹的紅樓夢的主題:“假作真來真亦假”,這與昆曲的宗旨一樣無二。舞台人物周圍的一切,以及人物心中的思想感情,一一都由演員用歌舞和表演顯示出來。中國古典戲曲,如同中國繪畫,是介乎寫實和寫意之間,從寫實出發,又超越寫實,在寫意中又充滿著以寫實為基礎的一種人類表演史上最突出、永存的戲曲藝術形態。
於是昆曲演員在舞台上替代了布景,表演時很有限的道具都成了輔助歌唱舞蹈抒情的物件。比如說:牡丹亭遊園中小姐與丫環手中的折扇和團扇,就是兩位演員不可少,增加舞蹈之美的重要道具,用來形容朝霞晚霞,煙波畫船,雨絲風片,等等,而不是給兩位人物打開來驅熱的。連戲裝上的水袖,都是象征著生命如水:感情平靜時水袖平靜地,輕柔地收放,感情激蕩時水袖也跟著左右上下飛揚。原來這水袖也是一種道具,用來表示內心感情,同時也給舞姿增添美感。
就由於中國古典戲曲這一大特色,二十世紀初的大戲劇家如Brecht和Stanislavski都認為昆曲與京劇(京劇是昆曲之子)的這種“演員至上”的舞台表演方式完全符合了戲曲的基本目的和原理。
2006年在加州柏克萊演出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裏的兩位扮演主角杜麗娘和柳夢梅的主要演員沈豐英與俞玖林擔起了領銜主演的重任,二位在三天二十七折中稱職地,一無差錯地完成了表演。尤其是俞玖林,他表現出了柳夢梅從夢中驚豔到與麗娘倩魂相愛,終於有情人成眷屬的那種可愛又勇敢的形象,相當能讓人激賞。沈豐英的杜麗娘師承偉大的昆曲演員張繼青女士,張繼青有張三夢之雅稱,其中二夢就是牡丹亭的驚夢和尋夢。當時沈豐英表演已略有張繼青的外在秀美的形象,內在則尚稚嫩,遠遠不及乃師張繼青的那種感人的內心深刻描繪,動作剛柔並濟到達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與其細致講究的行腔咬字等等的驚人藝術力量。雖如此,沈豐英在2006年的表演規矩而盡責。沈和俞二位對牡丹亭在美西演出的成功是功不可沒的。
經過六年的醞釀和計劃,也就是在今年,2012年的10月7日,中國蘇州昆劇團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在紐約所有喜愛傳統戲曲人士望穿秋水的等待下,終於應亞太文化藝術中心之邀,來到世界最大文化經濟中心紐約做一場演出。演出的是“精華本”,選有牡丹亭最感人肺腑的五折:遊園驚夢,尋夢,寫真,拾畫叫畫和幽媾。著名小說家,學者,牡丹亭總製作人及藝術總監白先勇與二位主要演員沈豐英和俞玖林在公演前一天,10月6日,在紐約大學接受紐約華美協進社人文學會訪談。白氏介紹了牡丹亭作者湯顯祖由於創作本劇而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盛名以及劇中詩歌不朽的文學性,三位並道出了本劇構思製作排演的經過與個中甘苦,又放映了本劇在中國國內外演出數百次的盛況。這場訪談吸引了近三百名觀眾,其中百分之七十是青年人士,多為美東大學研究生與大學生。所有觀眾聆聽得聚精會神,安靜專注,會後更是激動、熱烈又踴躍地圍著三位訪客,暢談戲曲藝術以及許多有關文化的問題,是紐約少見的最成功的一次訪談活動。
10月7日《牡丹亭》在紐約東區中城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著名的凱伊劇場(Kaye Playhouse)演出,全場滿座,紐約愛好文化戲劇的中外人士冠蓋雲集。參加演出團員共十六人,由蘇昆蔡少華院長領隊,演員四位:沈豐英,俞玖林,沈國芳,呂福海,其他音樂師以及工作人員十一人通力合作。這次在紐約演出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精華本完全是傳統的演法,舞台上沒有布景,燈光隻用不同單色打上背景大幕,音樂也是以笛子為首的純傳統樂器(主要笛師鄒建梁手法和口勁都屬上乘,悠揚響亮,極盡牡丹綠葉,襯托之美),所以一開幕就顯出與柏克萊的演出不同。由於沒有一些加出來的“花樣經”,而是原汁原味、領導中國戲曲達五百多年、自明清至今風靡全中國的傳統昆曲。這樣的演法,若是演員在表演上有一點點鬆懈和差錯,這場戲就會顯得單調枯燥而“砸鍋”,因此一開幕,觀眾有些顧慮三位扮演杜麗娘,柳夢梅,和春香的主要演員在這場演出中是否會因為心理壓力不能將這場戲理想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