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風雨行宮》中,王紅麗的表演風格是婉約淒美的,將一個為封建王權而犧牲的漢家姑娘一生的命運呈現於舞台上,令人扼腕。《風雨行宮》所表現的是清王朝的宮闈故事,清康熙年間,在皇家的一次狩獵過程中,行宮種菜女仆金桂偶緣於皇四阿哥胤禎得子,三阿哥胤祉為爭皇權設計審母殘子,致使金桂瘋癲,胤禎繼承皇位後,金桂所生皇子弘曆成人,以真情喚醒金桂,本可以夫妻母子團圓的金桂,在皇權、王位的重壓下,金桂不得不以清醒的神誌繼續瘋癲生涯。金桂在這出戲裏是一個封建王權的受害者形象,被損害被逼迫,受盡折磨,最後仍以瘋癲收場。所以編導賦予這個角色淒美的形象,王紅麗在表演時也一改早期的幹脆爽風格,而一轉為柔婉淒美,在表演與演唱上是有突破的。這出戲實際上表達的是民間對於皇權、對於宮闈的看法,也是長期封建社會給人們的教訓。這出戲演出後是很受觀眾歡迎的,她也因此獲得她個人首度中國戲劇“梅花獎”。
王紅麗的作品不論是新創還是改編整理,不論是表現曆史還是反映現代生活,都有很強的傳奇性和戲劇性,敘述一個曲折離奇而又引人入勝的故事,大有“非奇不傳”之勢。究其原因,這既是中國戲曲的傳統敘事表現特點,也是彼時王紅麗演出麵對市場、麵對觀眾的選擇和必然,《司文郎》《三更生死緣》《美女涅記》《淚血姑蘇》《五鳳嶺》等亦莫不如此。在一個個曲折婉轉的故事背後,反映的是美和醜、善與惡、正義與邪惡的較量、鬥爭,盡管力量對比懸殊,最終都是美善與正義一方取得勝利,在她的這些戲裏,有著顯著的思想與道德的彰顯意味,是非感鮮明,愛憎分明,是王紅麗作品的顯著標誌。值得注意的是,不論她的作品是古代題材還是現代內容,不論反映的是宮廷秘闈還是貴族生活,她的價值立場毫無疑問都是民間的,這使她的戲、戲裏的人物能夠與她所服務的觀眾百姓保持最為緊密的情感和思想維係,這就不難理解何以她的戲能夠擁有那麼廣大的觀眾,何以觀眾那麼喜愛她的戲以及她戲裏所著意刻畫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女主人公。
當然,最根本的是王紅麗所率領的雖然是一個民營劇團,而劇目和演出都是一流的,不同於一般走向市場後隻注重經濟回報、衝州撞府的那些草台班子,劇目質量和演出質量於她都是第一要緊的。她演出的劇目能夠成為保留劇目,不是湊場子的重複和統計,而是熠熠生輝的舞台再現,我們相信《鍘刀下的紅梅》演出一千多場,她每一場演出的落淚都因為付出的是全心全意,甚至是在燃燒自己的生命,而不是麵對了相同或不同的觀眾群。從她劇目的選擇和劇中女主人公的塑造中,能夠看出她藝術上的追求和品位。有些劇目來自傳統戲,但我們總覺得還是很不同,這種不同就在於它有了王紅麗的浸入和理解,賦予這些人物以王紅麗的讀解,從而再度煥發生機。《秦雪梅》中秦雪梅、《三更生死緣》中衛玉蓮、《五鳳嶺》之吳鳳英等皆如此。甚至可以認為,這些演了多年的傳統戲,一經王紅麗裝扮,立刻鮮活靈動起來。這與王紅麗藝術精湛、走向成熟有關,而我們也更願意相信這與她的認真和投入難分難解。她是把豫劇、把表演、把藝術與自己年輕生命相融的人。她給我們的感動是舞台的、藝術的,也是現實生活的,這就是王紅麗!
《鍘刀下的紅梅》已演出1800多場,《風雨行宮》演出3000多場,說明小皇後豫劇團和王紅麗是經過廣大觀眾檢驗的優秀劇團和演員。在戲曲生存不易,演出生態越來越艱難的當下,這樣的演出場次還是說明了這些戲的受歡迎程度,說明小皇後豫劇團是紮根於民間的,是真正從民間走出的戲曲紅梅。
劉 禎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陳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