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分享帶來的“紅利”(1 / 2)

分享帶來的“紅利”

新實踐/新傳播

作者:馬化騰

【編者按】在今2015年的兩會上,馬化騰提出的“互聯網+”進入了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這是企業家的戰略思維與國家戰略的契合,而騰訊公司——這個馬化騰和他的合夥人締造的商業帝國,正順應潮流,在“時代的變換”裏攻城略地。馬化騰的遠見無疑與他的商業直覺有關,而這種直覺一方麵來自天賦,另一方麵則來自他在讀書與思考上的勤勉。

“認知盈餘”是新時代網民賦予互聯網從業者最大的紅利之一。

克萊·舍基應該是一個堅定的“分享主義”倡導者。如果說《未來是濕的》告訴我們世界正在進入一個分享的世界,人人都在享受分享帶來的“紅利”;那麼《認知盈餘》是在進一步闡述我們得以分享的資源稟賦。

任何時候,人們都不缺乏分享的欲望,為什麼克萊·舍基會把它作為一個重點問題來研究?這得益於互聯網所帶來的技術革命,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

首先是天時。互聯網的高速運算、處理能力,讓每個從業者得以高效、快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這意味著,每個人可以享受更多工作之外的時間。

其次是地利。通訊成本的下降、帶寬的增加,讓用戶接觸互聯網的成本變得更加低廉,網絡不再是少數精英群體的專利,它像水和電一樣,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

最後是人和。接觸成本的降低,不可避免地使得互聯網用戶呈現爆發式增長,網民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群,二者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正如克萊·舍基所言,“對網絡的傳統看法認為它是一個獨立的空間,一個有別於現實世界的虛擬空間……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電腦和智能手機,虛擬信息空間的整個概念都在退化。”

網絡世界越來越接近於現實世界,意味著基於這個概念建立起來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將要重新架構。

我曾經說過,不管已經出現了多少大公司,人類依然處於互聯網時代的黎明時分,微微的晨光還照不亮太遠的路。在這個行當裏,不管一家公司的贏利狀況有多麼喜人,也都隨時麵臨著被甩出發展潮流的風險。

發展潮流的旋渦正在席卷我們,網絡正在發生演變。過去,我們可以把網絡解讀為一種精英享用的新興工具,它向用戶提供的是接觸傳統精英文化的一個更加便捷的通道,也就是說互聯網是內容的傳遞者而不是生產者。現在則不同,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容的生產者,互聯網作為一個社會形態的元素,正在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出新的內容、製造新的話題。

“認知盈餘”是新時代網民賦予互聯網從業者最大的紅利之一。對“認知盈餘”,克萊·舍基給出的定義很簡單,就是受過教育並擁有自由支配時間的人,他們有豐富的知識背景,同時有強烈的分享欲望。可以說,Facebook、推特以及維基百科的成功,都是“認知盈餘”的功勞。在中國,微博的興起,同樣有賴於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