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沒有稀缺就沒有激勵(2 / 2)

“六一”這一天,孩子們會獲得特批中午不回家。早上出門時,家長會按能買碗鮮肉米粉或兩個大肉包的標準,給孩子發放零花錢。孩子們大多不會按家長的期望安排午餐的,基本上偷梁換柱買些饞了很久的小吃、糖果。將錢湊在一塊兒,滿街各種小吃都能嚐上一口,大呼過癮,幸福得“跟過年一樣”。

也有頑皮的男孩,湊錢買玩具水槍或其他玩意兒。接下來的時光,大家的衝突會集中在享用玩具的時間分配上,等最終吵出解決方案時,又該期待明年的兒童節了。

現在的孩子對兒童節並無特別之處,原因是節日這一天獲得的一切,跟平常並無本質區別,沒有強烈的欲望滿足感,自然就不會留下深刻的影響。

曾國藩痛恨後期湘軍之頑症時曾感歎,“獎之不動、斥之則怒”,無可奈何地搖頭。湘軍對抗太平天國的軍隊時,每攻下一城都放假三天,放縱官兵燒殺搶掠,剛開始極大鼓勵戰鬥力,當源源不斷的財富運回鄉下老家後,這些農民子弟,立即就喪失了當年離家的滿懷豪情,打仗也不敢拚命了,偷奸耍滑保命要緊,盼著趕緊回家買田置地,當當財主老爺享幾年清福。這也是人之常情,當錢財不再是第一需求時,攻城的獎賞就沒有那麼有效了。必須有老家來的貧民子弟源源不斷補充進來,才能保持隊伍的戰鬥力,這就是經濟學說的效用遞減規律。

同樣,用物質獎勵激勵孩子時,即使你將獎勵的標的不斷提高,其效果卻是遞減的。所以在激勵孩子時,是每次都加大激勵的強度,還是在平常,有意識地延遲滿足,這是需要家長通盤考慮的問題。

我身邊有不少朋友,為鼓勵孩子認真學習,會根據孩子的考試分數,來決定給他多少零花錢。

這種方法孩子小學一、二年級時的確管用,慢慢地孩子開始無動於衷了。先不談論用錢作為激勵是否妥當,隻討論這種方式為何效果式微。仔細分析不難發現,考高分肯定不是孩子獲得錢的唯一渠道,比如平常爺爺、奶奶或父母會給,或者孩子根本就沒有花錢的地方,他的任何物質需求,父母都會很爽快地滿足。沒有稀缺感“無欲無求”的孩子,年紀小一點時,或許還對增加手頭錢的數目這個遊戲有點興趣。年齡大一點,對錢就毫無感覺了,他已經提前進入了“物質極大豐富、實行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了。馬克思早就說過,共產主義是不需要貨幣的,這種情況下,用錢來激勵孩子提高學習成績,肯定是沒有效果的。

你用來激勵孩子的,肯定是他稀缺的東西,如果你想用物質來激勵,就必須保持某些物質方麵的稀缺。物質滿足了,就必須用精神層麵的成就感、榮譽感來激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