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稀缺就沒有激勵
新實踐/新傳播
作者:張帆
經濟學碩士、少兒財商教育專家、中國首部少兒財商童話《財富號曆險記》作者。
春節後上班的第一天,有雜誌社的編輯老師給我發郵件,第一句話當然是拜年,第二句話就是布置作業約稿了。
她給的作文題是不一樣的兒童節,很有反季節的遠見。望著北京窗外正遭受北風肆虐的光禿禿的樹杈,我恨不得手中有把洛陽鏟,可以迅速挖掘被歲月深埋的記憶。那些在南方火辣辣的太陽下的節日景象,浮現在眼前時,我的額頭開始冒汗。
我回過頭來詢問上初中的兒子,在過往的兒童節中,哪個最不尋常,印象最深刻?
“六一?很特別嗎?哦,還行吧,至少可以收到禮物。”
他麵帶疑惑的表情,肯定不是為了配合我的問題而有的回憶,更多的是詫。老爸的問題怎麼如此不上檔次呢?在他的心底,壓根兒就沒把六一當成多大的節日。
我這個年紀的人,童年記憶中最重要的節日有兩個,春節和兒童節。
兒童節那天,白襯衣、藍褲子、白球鞋是標配,學校有要求,家長不敢怠慢。
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會在這三件中選擇購買一件新品,那就是天大的喜事了。條件差一點的家庭,買不起新衣新鞋,能幹的媽媽會用米湯將襯衣漿得平整挺刮,用板凳將褲子壓出筆直的折痕。不買新鞋子,買幾分錢一塊的白鞋粉卻是必需的。將廢棄的牙刷打濕蘸著鞋粉,仔細塗在白球鞋上,將無法洗除的黃斑、黑點掩蓋均勻。球鞋在窗台陰幹後,遠遠看去白皙如新,穿在腳上走路時蹦得比平常高。
男孩子最期待的,其實不是這些節日的盛裝。當然,也不是係著鮮豔的紅領巾,挺胸站在紅旗下高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那份我是天下主人的精神自豪。雖然老師總引導我們必須這麼想,同學們也知道,這樣寫日記或作文才能得高分。
對於我和身邊那些小夥伴們,向往的是這一天的理由,簡單得讓老師覺得低俗。
每年那天,學校的安排大抵雷同。一大早盛裝挺立在操場上,忍受完校長、書記幾十分鍾的訓話後,排著隊推搡著前往電影院。那時電影正片放映前沒有廣告,但會有新聞短片。當放完新聞,銀幕上出現電影廠logo的片頭時,大家就開始歡呼雀躍、掌聲不絕了。
很難說大家期待的是電影的故事情節,還是能看電影這件事。因為看電影本身就是奢侈的享受。許多家庭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大人舍不得花那一兩角錢買張電影票,不能填飽肚子,又不能遮體驅寒。而一年一度的“六一”專場電影,是孩子們免費的饕餮大宴。此前一個多月,大家就會議論、猜測可能放映電影的名字和內容了。碰巧有人看過這部電影,那段時間他的人氣絕對爆棚。
電影過後會放半天假,孩子們三五成群結伴找地方吃飯。當年的小縣城,在外麵吃中午飯也不是尋常的事。地方小,大人、孩子中午都有時間趕回家吃飯,雖然要走些路,但絕不會在外麵餐館解決午餐。那時不是擔心地溝油,主要是為了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