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剖析
作者:白旭 許曉青 孫奕
2011年1月17日,中國國家形象片在紐約時報廣場首播,成為胡錦濤訪美期間一個有意味的插曲。新華社對外部積極呼應海外分社報道,在北京連發三稿:《感動中國的麵孔亮相紐約時報廣場》、《“世界十字路口”講述真實中國——中國國家形象片製作團隊講述創作故事》、《探尋國家形象片中的“草根英雄”》,被法新社、《南華早報》、《中國日報》等海內外英文媒體轉載。
山重水複
為做好這一報道,對外部國內室英文編輯白旭、上海分社對外部副主任許曉青和央采中心外事記者孫奕組成一個臨時的報道團隊,發揮各自優勢,從京、滬兩地合圍。
許曉青最先出擊,她的首要任務是采訪總部位於上海的國家形象片製作團隊——一家名叫靈獅的廣告公司。許曉青使出多年積累的“記者偵察探案”功夫。在互聯網上搜索靈獅公司地址,然後直撲過去,結果被保安告知“這家公司已經搬家了”。這招不靈,再換一招。一個關鍵詞“光明日報”吸引了許曉青的注意。憑多年在上海媒體圈的人脈關係,《光明日報》上海站站長作為靈獅公司的“資方”,終於把她力薦給該公司董事長沈讚臣。
沈讚臣及其團隊的行蹤自世博後就變得頗為神秘。許曉青告知對方“我在上海”,對方就回答“我在北京”,反之亦然,得到的永遠是“在異地”的答複。一來二去,許曉青才慢慢了解,形象片已進入最後修改階段,號稱被“封存”,當然製片方也就被“封口”了。到12月中旬,製作方透露了他們的難處:形象片的播放“將與國家領導人的出訪行程有所關聯”,其保密程度甚至超過世博開閉幕式內容。許曉青敏銳地意識到,這部形象片很可能在胡錦濤主席訪美時播放。
1月13日,《新京報》援引國新辦一位負責人的話,報道了國家形象片將要播放的消息,被新浪網等門戶網站掛在次顯著位置。這意味著形象片報道戰役正式打響!
功夫不負苦心人。靈獅公司在13日晚終於回複——同意次日上午在北京分公司接受采訪。
14日上午,白旭和孫奕興衝衝地來到位於大望路的靈獅北京分公司,卻意外得知,公司接到指示不能接受采訪。
當時倆人已無意求證這個說法的真實性。見到了主創人員,見到了公司老總沈讚臣,本身就是一個進展,如果能再套出點兒什麼,就好了。一番鬥智鬥勇後,沈答應提供出鏡人物名單,但最後一刻他被另外一人阻止了。
柳暗花明
白旭和孫奕很失望,但很快決定,可用之前許曉青采到的一些素材再加上自己采到的一些東西先做起來,以便消息一公布,就能第一時間把稿子發出去。
果然,1月17日中國國家形象片在紐約時報廣場播出了。幸虧早有準備,白旭和孫奕趕緊上網下載了形象片視頻,然後電話采訪專家及在華美國人,先向他們描述片子內容再請發表看法。身在上海的許曉青憑借以往的老關係也迅速采訪了在形象片中出鏡的殘疾人運動員金晶。
進展比想象的還要順利。北京時間當天傍晚,《中國聚焦:感動中國的麵孔亮相紐約時報廣場》就播發了,其中不僅有消息性內容,還有專家點評、外國人看法和參與拍攝者的話,英文稿很快被法新社、《中國日報》、《南華早報》采用。
乘勝追擊
這篇稿件受到新華社總編輯的肯定,他同時要求“選擇不同角度”,“進一步深入采訪,通過人物故事更好地展示豐富、生動、立體的中國形象”。
我們決定兩條線平行作業:在北京的白旭和孫奕等人分頭聯係片中出現的草根群體,而許曉青則負責采訪創作團隊。
沒有名單?沒關係!我們看到片子中出現的人名後,便聯係相關分社記者請求幫助,如新疆老阿媽阿裏帕,就是新疆分社記者阿依努爾幫助采訪到的。
孫奕對廣告公司的軟磨硬泡也小有收獲,對方終於提供了部分出鏡者的聯係電話,於是我們又采到了鄉村女教師李靈、熱愛航海的翟墨,還有鞍鋼工人郭明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