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剖析
作者:姚遠
幾年前曾向一位外國教授解釋中國人眼中的“春節”,我說:“春節就像是你們西方的聖誕節,它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合家團聚的節日。”那位教授會意地點點頭,不過隨即反問道:“不過西方可沒有浩浩蕩蕩的‘聖誕運’(因中國“春運”而想到的字眼)。我們很難想象中國人為了趕在那幾天回家,會願意塞進那麼擁擠不堪的火車,甚至有人為了全程無法上廁所而準備紙尿褲。”
這是我第一次發現,原來向外國人解釋春節並沒有想象中的簡單。但直到我進入新華社,開始接觸這方麵報道之後,才確實感受到報道春節是一個需要動腦筋的技術活。春節報道應該如萬花筒一般,包羅萬象又充滿“中國特色”,讓外國人方便地窺得中國的社會百態。但要做到這一點難度不小——如何將這一獨特的社會文化事件直觀地呈現,讓外國人讀懂春節,同時還要借其展現中國的社會全景,讓他們最終讀懂中國,這是我們在春節對外報道中常常思考的問題。
在今年的春節春運報道中,新華社對外英文播發了多篇“snapshot of spring Festival”(春節快照)報道,選取春運期間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故事,對他們進行白描式的特寫。新的寫作模式使我們能發掘到以往大塊報道沒有覆蓋到的社會現象,在實現內容創新的同時還拓展了報道的廣度,向“全景式掃描”邁進了一步。同時,這次英文新聞寫作上的探索也給我們帶來許多全新的想法和經驗。
選題:小人物,大背景
西方媒體非常強調新聞報道的“人情味”,人物和故事在他們看來往往比權威數字或專家解釋更接近真實,也更能打動讀者。考慮到西方受眾的這一閱讀習慣,我們將“春節快照”的焦點落在了普通的中國人身上,選取了包括農民工“鐵騎隊”、火車站售票員、消防員、服刑犯人、“恐歸”的白領等各式各樣的草根人物,希望通過講述他們的春節故事來表現當代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以及農曆新年在普通中國人的生活中留下的印記。
雖然在收集素材時“廣撒網”,但被我們挑中的往往是有代表性的“大魚”。例如在《鐵窗外的年夜飯》一文中,我們以一名獲準“回家過年”的服刑人員為由頭,向國外讀者介紹了在春節、元宵節等節日期間,中國監獄釋放犯人“離監探親”的特殊政策,展示了中國監獄重視人權的一麵。同時通過服刑犯“想和家人吃年夜飯”的願望,表達了“家”這一春節永恒的主題。
在另一篇《焰火下的滅火員》中,文章開篇提到周凱小時候對春節玩爆竹的喜愛,但自從他成為消防員後,每年除夕夜因燃放煙花而引發的火災卻讓他忙得團團轉——從周凱對爆竹的“又愛又怕”,折射出中國人對節日燃放煙花爆竹行為的矛盾情緒。文章接下來解釋了中國人過年放鞭炮的傳統,和北京今年嚴峻的春節防火形勢,結合周凱的新年回憶,從側麵向外國人解釋了春節期問中國城市煙花爆竹燃放“禁改限”的大背景。
如是,我們共選擇了近十組人物,囊括了農民工、白領、城市居民、災區民眾和一些固定行業的從業人員等群體,通過他們來講述包括春運買票難、城市用工荒、節日煙花燃放、節日恐歸等當下中國社會的熱點話題。而在談論這些社會現象時,我們也嚐試讓官員和專家的評論從文章中“退位”,將話筒完全交給普通的當事人,讓故事本身說話。
抓取生動的細節和引語
有別於深度報道,群像式的“快照”力求在短小的篇幅中勾勒出人物的輪廓和其背後的社會現象,這要求我們注重細節和引語的選取。同時,恰到好處的描寫和引用在烘托主題方麵往往也有著畫龍點睛的效果。
例如,在一篇講述春運高峰時火車站售票員加班加點的文章中,我們突出了主人公馬榮售票工作的一些細節:因為害怕上廁所耽誤售票而不敢喝水,每天連續十二個小時隻能靠潤喉糖支撐嗓子。而在文章的最後,我們還引用了一位“旁觀者”的話——火車站一位負責人在接受《北京晚報》采訪時談到北京站臨時招募學生來幫忙:“她們挺不容易的,有個女孩兒第一次來,動作可能慢了點吧,被旅客給說哭了。”通過這些細節和引語,希望讀者能更直觀地感受到春運售票高峰時的忙碌氣息,從而對“春運”這一抽象概念獲得更加全麵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