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國家形象片報道的幕後故事(2 / 2)

1月22日,我們采寫的《探尋國家形象片中的“草根英雄”》播發了,稿件不僅展現了那些不為外國人所知的中國草根人物的故事,以情動人,也寫到評論者對片子提出的一些意見和建議,如片子藝術感不夠強,有些地方外國人可能看不懂等,以求客觀平衡。

1月23日,帶病堅持工作的許曉青發回另一篇力作:《“世界十字路口”講述真實中國——中國國家形象片製作團隊講述創作故事》,中英文播發後,也被多家中外媒體采用。

回頭來看,采訪過程雖然曲折糾結,但當看到作品被中外媒體大幅采用時,我們感到付出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談到經驗,我們體會很深的有四點:

第一,采訪要有韌勁。用許曉青的話說,她在這三個月裏使出了“多年積累的記者偵查探案功夫”,還調動了在“上海媒體圈的人脈關係”,而孫奕也是百折不撓,和廣告公司來回過招。

第二,積累很重要。雖然我們在第一篇稿件播發時並沒有正式采訪到沈本人,但這之前我們“套”出來的他關於片子的一些想法和製作過程也很寶貴。

第三,臨陣不慌,分工合作。尤其是後兩篇稿子,我們都有明確分工——誰負責采訪哪個部分、誰負責寫中文還是英文。這樣,我們才可能實現在周末的兩天之內完成報道任務。

第四,正麵報道更需貼近海外受眾。我們之所以選擇草根人物的報道角度,就是因為他們的故事鮮為人知但同樣感人;再比如報道提到了一些專家和外國人指出的不足,更客觀平衡,令海外讀者感到真實可信。

【文章實例】

探尋國家形象片中的“草根英雄”(節選) 白旭

對美國人來講,維族老媽媽阿裏帕、鄉村女教師李靈、熱愛航海的翟墨和鞍鋼工人郭明義還是比較陌生的麵孔。他們不像姚明那樣被體育迷津津樂道,也不像章子怡一樣,出現在很多電影裏。

但他們和其他中國各界精英一起,出現在17日在美國開播的《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中,向美國觀眾講述中國普通百姓的故事。

看著片中的自己,阿裏帕有些遺憾。“早知道是宣傳我們國家的形象,我就會好好準備一下了,在烏魯木齊訂製一套漂亮的民族服裝。”她說。

去年來北京拍攝時,這位來自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的維吾爾族老人並不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後來當被告知片子要在全球播出時,阿裏帕感到很緊張。

“我一直出汗。”她說。盡管隻是出現一秒鍾,她在拍攝時總是問工作人員:“我能不能拍好啊?這樣行嗎?”

影片中,這位維吾爾族老人身穿鵝黃色長袍,戴著花頭巾,慈祥地微笑著。“我是以一個母親的形象出現的,代表了中國的母親。”她用維吾爾語說。

阿裏帕自上世紀60年代起,含辛茹苦撫養著收養的維吾爾、漢、回、哈薩克4個民族的10名孤兒。如今,這個大家庭已是幾代同堂,全家共有180多口人。

“用個體代表國家來塑造國家形象這種理念非常進步。”中國傳媒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暨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教授孫英春說。

已在中國生活10年的25歲英國男孩邁克·桑切斯也認為,選取普通人亮相形象片的想法很值得稱道。“和那些名人一樣,普通人也是中國社會的重要一員。”

美籍華裔魏君子則對這些陌生的麵孔感到有些迷惑。他建議人物形象若能用小故事來展現會更吸引人。“如阿裏帕老媽媽,如果形象片拍出老媽媽被孩子們圍繞的場景,再配上文字比如‘19個孩子的母親’,就能幫助觀眾更直觀了解中國人的愛心。”

——摘編自新華網北京1月22日電

責編,譚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