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探討
作者:於文濤
今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將迎來自己90歲的生日。這是全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國內學術界、新聞界、出版界已經有所動作。2011年1月11日,《中國共產黨曆史》第二卷(1949年-1978年)由中共黨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曆史》第一卷(1921—1949)也校訂重印。由此想到,如何反映“建黨90周年”這件大事,值得引起我們外宣工作者深入思考。改革開放給中國注入活力,給中國人民帶來福祉,讓全世界對中國共產黨刮目相看。但在某些國家的政治高層中,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還不是十分清晰,還存在著程度不同的誤解甚至偏見。因此,客觀地、平和地向世界說明中國共產黨就成為對外傳播工作者一項有意義的工作。
縱觀中國共產黨90年的曆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民主革命時期(1921-1949),社會主義探索時期(1949-1978),改革開放時期(1978年至今)。在相當一部分人的心目中,似乎第一階段可批可責之處甚少,可歌可泣之處巨多;第二階段成就當然不少,但失誤也多多,有些甚至是災難性的;到了第三階段,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整個中國一派龍騰虎躍的景象,但也出現了許多不容忽視的新問題。
客觀分析錯誤
從新中國成立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段建立社會主義製度並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曆史,是正確與錯誤、成功與挫折、理智與狂熱、智慧與荒唐交叉糾纏的曆史。新生的人民共和國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複國民經濟,完成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並且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
不可一榮俱榮。不能否定中國共產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但也不能回避由於主觀原因而造成的重大失誤,包括:階級鬥爭擴大化(如1957年的“反右”),發展經濟不尊重客觀規律(如1958年的“大躍進”)以及黨內民主的嚴重破壞和個人崇拜的登峰造極(如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不能一損俱損。對“文化大革命”要徹底否定,但這並不意味要徹底否定在“文革十年”期間黨所做出的一切決策。誠然,“文革”是這十年中發生的最大的一件事,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還幹了其他一些大事:1968年12月,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當時最大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南京長江大橋全麵建成通車。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票通過2758號決議,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鬆訪問中國,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了他,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標誌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開始。
著重解讀“中國特色”
“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帶來大災大難,同時也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大徹大悟。沒有“文化大革命”的反麵教訓,就不可能製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政治、組織路線和一係列政策,就不可能產生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反麵教訓,隻要深刻總結,也可以成為推動曆史前進的精神財富。我們搞了幾十年社會主義,交了不少“學費”,最後總算對“什麼是社會主義”開始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