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記者於友談外宣工作體會
外宣戰線老黨員
作者:賀瀟瀟
老記者於友,從事新聞工作幾十年,幾度參與對外報道工作:1938年參加著名出版家胡愈之和新聞記者範長江領導的國際新聞社,1941年任新加坡《南洋商報》駐香港記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光明日報》編委和國際部主任、《中國日報》副總編輯。2011年初春的一天,本刊記者在北京於老的家中,采訪了這位一生與外宣工作有“不解之緣”的新聞人。
向中外記者學習做對外報道
早在1938年抗戰期間,青年記者於友加入由胡愈之和範長江創立的國際新聞社,它是最初應國民政府國際宣傳處的要求而成立的民營通訊社,實際上是中共南方局秘密領導的新聞機構,它為國際宣傳處提供對外報道的稿件,由國際宣傳處翻譯人員譯成外文向國外發布。
於老說,這是他接受外宣工作鍛煉的最初階段。他作為國新社的記者要盡力學習,采訪和寫作讓國際宣傳處可能采用的通訊。那時他的領導指示:國際宣傳處過去采用國民黨中央通訊社供給的資料向外發稿,盡說假話、大話和空話,信譽掃地,國新社必須盡力反其道而行之,提供可信的真材實料。因此,於友想到:自己不僅要向本國的記者前輩學習,還需要向知名的外國記者學習,學習他們的采訪和寫作,觀察他們怎樣運用有關中國的題材。他曾通過對美國著名記者約翰·根室的《亞洲內幕》以及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等作品的學習,學會了記者寫作需要用事實說話、開門見山、要有“人情味”等報道方法。
當年中國堅持抗戰是全世界矚目的大事,外國記者和外國受眾普遍關注我國新生事物的發展。因此,於老說,報道要用事實說話;即使對某些人和某些事物需要評介,也要引用當事人的話語,記者自己不可出麵議論;假、大、空是外宣工作的大忌,實事求是講真話,才會在受眾心目中贏得信譽。
於老回憶時說,參加國際新聞社從事編采工作的年輕同誌們在這樣的方針導引下,受到了鍛煉,增長了新聞工作的知識,也初步認識了如何搞好對外報道。可惜國新社由於貫徹共產黨確定的宣傳方針堅持抗戰、團結和進步,反對投降、分裂和倒退,在“皖南事變”之後的1941年初,就被國民黨當局關閉了。
於友說:“此後,我就從重慶轉移到了香港,為新加坡的《南洋商報》工作,為那裏的華人報道祖國的新聞。”
在抗戰時期的美國新聞處
1943年於友開始參與美國在中國國統區設立的美國新聞處中文部的工作。美國新聞處是美國在中國的外宣機構。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聯合盟國一起對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作戰;美國政府支持中國抗戰,中國也歡迎美國參與對敵宣傳和信息交流。1943年美國新聞處在重慶設立總處,並在昆明、西安、福州和桂林等地設立分處。總處規模較大,設有中文部,負責從美國報刊中選譯各種新聞資料,供給中國報紙采用,幫助中國讀者了解世界形勢。
於老回憶說,當時美新處的外宣手段多種多樣,不僅通過發布新聞稿件,還通過放電影、編印畫報、印發英文文摘和圖片、贈送書籍雜誌、辦圖書館等多種方式,向我國各界進行廣泛的宣傳。此外,美新處經常舉行招待會,同中國各界知名人物聯絡感情,還負責推介我國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到美國作短期考察和訪問。
於友說,當年美新處的工作值得參考,外宣工作要做到全麵而深入,需要采用多種文化手段,這才能夠收到較大的宣傳效果。
他還說:美國作為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從來致力於對外宣傳,推動它的對外經濟和貿易關係,這方麵的經驗確實比較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