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創辦《中國日報》
1980年,於友奉調參與籌備英文版《中國日報》。他回憶說,此前他隻做過對外報道的采訪和寫作,要參與創辦一份全國性的英文日報,對他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考驗。那時創辦《中國日報》的主要負責人,都已是60歲左右的老人,其中不少人還是被“勞動改造”20多年的“右派”;他們都曾為開辦《中國日報》用好了自己的餘年,寫出了他們的“老兵新傳”。
於友說:“我那時心裏想,我終於又可以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我要追回那失去的整整20年的寶貴光陰。”他同時想到,盡管自己在新聞界是老人,辦英文報卻還是新手,需要開始新的學習。他曾一度被派到泰國的《曼穀郵報》調查研究,向泰國的同行學習辦英文報,不僅了解他們的編采工作,還了解他們的經營管理工作。
他說,《中國日報》創刊時,他曾主持晚間發稿的業務,有機會觀摩幾個就坐在他身邊的外國專家潤色稿件、做標題,他認為那是他一段極好的學習時光。
他說,《中國日報》創立初期貫徹中央的“八字方針”(大膽、活潑、全麵、及時),工作人員確實作了大膽的改革,讓《中國日報》逐步適應外國讀者了解時事的要求。從1981年創刊至今,《中國日報》從4個版擴大到20幾個版,還辦了網站,辦了供學生讀的《21世紀報》。《中國日報》正努力辦好美國版、歐洲版,報道工作的內容和形式都在不斷豐富多樣。
今年6月,《中國日報》將迎來創刊30周年。於友認為,30年中前5年是它的初創期,接下來的10年是成長期,最近15年是它的擴展期;應該說,現在它已經是一個經營多種媒體的傳媒集團。在這一過程當中,《中國日報》的報人在思想上經曆了不斷解放的過程。他舉例說,創刊階段報紙的頭版要聞就按新聞價值來安排,同當時的中文日報都不一樣;過去國內的許多報紙不夠重視圖片,《中國日報》卻刊登很大的圖片,很抓人眼球;過去許多中文報紙隻轉發《人民日報》的社論,但《中國日報》發表自己的社論;它堅持刊登時事漫畫,還刊登訪問黨政領導人員等“獨家新聞”。這些都是為了順應國外讀者需求而進行的改革。
於老說:今後在編采工作和經營管理等很多方麵,《中國日報》還要繼續向國外著名的英文報紙學習。我們過去貫徹的八字方針“大膽”、“活潑”、“全麵”、“及時”,以後仍然需要堅持。總之,我國的外宣工作要堅持改革開放,才能與時俱進,才能適應當今增強我國“軟實力”的要求。
為後輩前行照亮道路
如今於老雖然已經離休在家,卻仍然關心青年一代新聞工作者的成長。他說:“現在青年人學習和工作的條件都已比較優越,應該做出更多的貢獻。”他強調:“青年記者一定要虛心學習,沒有學問,很難搞好工作,不能取得讀者的信任。”
於老離休後出版了一些著作,如《胡愈之傳》、《記者生涯繽紛錄——獻給傳媒後來人》、《名記者的腳印》、《劉尊棋》、《解讀範長江》等。他謙虛地說,這些書都寫了幫助過他的老師,胡愈之和劉尊棋都是開拓我國外宣工作的前輩,希望這些前輩的光輝事跡能照亮後來人前進的道路。
於老至今關心著《中國日報》的年輕同事,他支持報社出版的內部刊物《慧眼》和《晚晴》,為它們提供他自己有關工作體會的稿件。他強調,如今世界已經進入全球化的新時代,新聞工作者一定要學好科學的世界觀,明了世界大勢,才能搞好對外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