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次西疇行 一生西疇情(3 / 3)

“群山如黛木蘭香,旖旎風光碧水長,錦繡西疇興百業,和諧盛世譜新章。”采風期間,書法評論家、詩人張秋娥有感而發賦詩一首。

“我現在先畫梅花,待會兒再畫牡丹”。在西疇會堂的書畫創作室裏,手執畫筆正在創作的著名畫家王森祥樂嗬嗬地說:“我今天已經畫了多幅作品了,我要把我的作品獻給西疇人民”。已經連續創作近5個小時的王森祥看不出有絲毫的倦意。

擅長山水畫的著名畫家鄧邵生被西疇的自然風光所感染,連續創作了兩幅描繪西疇的山水畫《華蓋木故裏群山翠,喀斯特綠洲碧水長》和《上果春韻》,讓在場的人讚不絕口。

“我們的書法創作要與西疇精神的內涵一樣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研究院院長何伯群深有感觸地說。

“我被百折不撓的西疇人民和偉大的西疇精神深深感動了,無論如何也要多寫幾幅書法作品送給可親可敬的西疇人”。年逾七旬的著名書法家、雲南大學教授趙浩如動情地說。

“哇,簡直太漂亮了……”。隨著一陣喝彩聲響起,中國書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著名書法家王其林的一幅草書作品已經一氣嗬成。喝彩聲剛停,王其林又一次開始了飄逸灑脫的書法創作。

聲聲感言表真情

“西疇人民堅韌不拔的意誌和無私奉獻的品格讓這片神奇的土地發生了滄桑巨變。28年前我到這裏來的時候,一眼看出去到處都是石頭山。現在很少能見到石頭山了,滿眼是青山,遍地是濃綠,而且當地群眾的生活比過去富裕多了。這樣一個神奇秀美的地方,如果不寫上幾篇文章,是應該感到慚愧的。所以這次回去後,我會暫時放下手中沒有寫好的長篇小說,用心用情去抒寫西疇、歌讚西疇、宣傳西疇。”因創作長篇紀實文學《解放大西南》獲得中國作協“第五屆魯迅文學獎”,83歲高齡的著名軍旅作家彭荊風在27日下午舉行創作采風座談會上撫今追昔、感慨萬端。彭老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采風期間,他與其他文藝家一道跋山涉水、不辭辛勞,每到一處,都深訪細問、認真記錄,展現了老當益壯、老驥伏櫪的風采。

“走進西疇,給我最大的印象是兩個字——震撼。震撼於西疇人民把遍地的石窩窩變成了賞心悅目、如詩如畫的美麗綠洲,僅這一點就足於讓人歎服。這種“震撼”不僅讓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也進一步增強了我們文藝工作者如何深入基層、如何反映現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作家、詩人、文藝評論家、編輯家張永權感慨地說。

知名作家彭鴿子動情地說:“城市的美不是工廠,而是風景,西疇的美景,感動了文藝家,走進西疇猶如走進濃綠裏,還有吃苦、耐勞、智慧、淳樸的西疇人民,深深感動著每一位文藝家,回去後,我們將用文章來表現,力爭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

“這次到西疇來采風,我感受很深。第一是為西疇縣20多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所震撼;第二是為西疇人以不屈不撓的意誌、堅韌不拔的毅力、愚公移山的精神、說到做到的決心、苦幹實幹的行動、團結齊心的節操鑄造了聞名省內外的‘西疇精神’所敬佩。下步如何更好地宣傳西疇、展示西疇,我想一是認真總結宣傳西疇精神;二是加大宣傳先進典型的力度。我們這次采風除了看風光之外,重點是看典型、看人物、看事跡。除了我們這次所看到的典型人物之外,還有許多先進典型值得挖掘和宣傳;三是科學繪製發展藍圖。要抓特色、抓規模、抓旅遊開發設計和旅遊產品開發、抓包裝宣傳、抓文藝創作。”作家、文藝評論家張運貴對西疇今後如何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坦誠建言,寄予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