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疇留韻”、“愛灑西疇”、“風景這邊獨好”、“仙境西疇”,“大力弘揚西疇精神”,“共同建設生態家園”。舞台旁側,何伯群、陳振元、曉雪、趙浩如、王森祥、王其林、鄧邵生等書法家在十米長卷上揮毫潑墨,或蒼勁有力、或灑脫自如的一行行大字頓時躍然紙上。
“西疇的民族歌舞很有特色,很有藝術感染力和衝擊力,我要用手中的相機把這一本土民族文化展示出去。”炎炎烈日下,來自西雙版納州的攝影家朱敏情不自禁地說。
“隻有深入生活、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才能領略到這樣原汁原味的文藝。”詩人、小說家、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項兆斌深有感觸地說。
歡樂節接近尾聲時,一群活潑可愛的彝族兒童跳起了韻味十足的《弦子舞》。領導和文藝家們應邀走上舞台,與演員們手拉手跳起民族舞,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
25日上午,在興街鎮刺繡產業協會的門前,上百名身著豔麗民族服裝的婦女聚在一處,滿臉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她們用五顏六色的絲線在板絨上繡著湖光山色、奇花異草、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把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繡品展現在文藝家們麵前。頓時,這裏變得熱鬧起來。有用相機抓拍場景的,有頻頻與繡女們合影的,有深查細訪詢問情況的。刺繡產品展室的四麵牆上,一件件多姿多彩、巧奪天工的刺作繡品讓文藝家們目不暇接。“興街的拋花繡很有特色,我要在雲南日報上將這一民間工藝品宣傳出去,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西疇的民族民間文化。”作家、《雲南日報》文化生活部主任李開義激動地說。
在感受了美不勝收的河穀田園風光後,26日上午,文藝家們又踏上了前往法鬥鄉和董馬鄉采風體驗的行程。一路上,雄奇俊秀的大山,蜿蜒盤旋的公路,層疊起伏的梯田、綠樹掩映的村落以及法鬥鄉脫皮樹馬卡村的百年古宅民居,帶給文藝家們極為深刻的感受。
車輛繼續行駛在彈石路麵上。透窗望外,一塊塊綠油油的秧田和著飄繞在山間的薄霧鑽進了文藝家們的眼簾。“停車、停車,這裏的風景實在太美了,簡直就是一層層的螺絲田,我們要把它拍下來!”攝影家們叫停了行駛中的車子。走下車來,張曉梅、李昆、朱敏、黃建國等攝影家一次次按下了快門,將這些奇山秀水攝進了相機,也留在了記憶的深處。
在董馬鄉三元橋,文藝家們又被這小橋獨木的景觀深深吸引住了。他們都爭先恐後地要在此地留影,攝影家們又頻頻按下了相機快門。
26日下午,文藝家們來到了當天的最後一個采風點——蚌穀鄉。“山大石頭多,出門就爬坡,春種一大片,秋收一小籮;冬臘月間無水喝,二三月間口袋多……”在木者村的摸石穀,當年帶領群眾點燃炸石造地第一炮的原縣政協副主席王廷位,用形象的語言介紹了“西疇精神”的發祥情況。
疇陽大地上湧現出來的一個個先進典型,讓藝術家們肅然起敬。冒著綿綿雨絲,采風團走進蚌穀鄉海子壩村的謝成芬家,探訪這位先後獲得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文山州十大道德模範、文山州十大傑出青年榮譽稱號的女強人,共同感受謝成芬亮麗的人生音符和壯美的奮鬥樂章。
聽著謝成芬淒婉的敘述,在場的文藝家一個個都被打動了。坐在謝成芬身旁的彭荊風不時揉了揉有些潮濕的眼睛。他動情地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精神是沒有窮盡的,你用生命的堅強抗爭病魔、搏擊貧困,詮釋了人性的偉大。從你的身上,我們激發了創作欲望、找到了創作靈感、獲得了創作力量。”
28日上午一大早,文藝家們冒著綿綿雨絲,走進古老植物的故鄉——小橋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華蓋木親密接觸。聽完林區工作人員介紹後,文藝家們一個個感慨不已,久久不願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