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疇陽河隨想曲(2 / 3)

筆者之所以將其稱為“大好去處”,除了以上說到的景致、數據與榮譽,還有一大誘人的優勢:此地距離擁有24萬人口的文山城,僅有32公裏,已被大智者十分貼切地稱之為“文山城的後花園”。

二、蒼穹作證 神聖憂思林開武

卻原來,香坪山這片廣袤深幽的森林,有相當數量屬於人工造林。說到人工造林曆程中,最早、也最具傳奇色彩更孚桑梓眾望的人物,當數林開武先生,都說先生是西疇縣人工造林的開山鼻祖,更因其人生曆程十分經典,其生平與事跡已被收入在文山境內具有一定影響的《文山風雲人物》一書。

——您在哪裏啊,魂魄是否縈繞於青山碧水間,如今您歸去來兮否?置身於這麼一片無論橫向與縱向,其距離都係精心布置的八角樹林中,仔細端詳那些散溢著清香氣息,而且枝杆壯碩、身軀偉岸、枝葉紛披且亭然高聳的八角樹,心中倏然升起一種發幽往昔舊事的意緒,因為這是對於一代傳奇人物林開武先生極其敬慕之緣由。

時光逆向,乾坤倒轉——遙想1861年,先生誕生,因家境清涼,讀書求學僅幾年時光,就不得已棄文習武,進而成就了一身精湛本領,在其風雲跌宕的人間滄海中,演繹了一篇讓故鄉人民永遠傳頌的千古美談,實為桑麻故地之驕子,西疇民眾的旗幟。

以己愚見,先生一生,在其最具炫目色彩、也最具千古美談“資質”的滄桑史話,當為兩件大事。一者就是做官,二者就是植樹。先生之官位,從1901年10月起,因以大清國偏將兼帶刀侍衛之身份,隨著遷移隊伍,從西安一路護佑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等,曆經三個月曆程,至1902年1月底,老佛爺、光緒帝等數百要員返至京城後,有感於他護駕有功,更因慈禧老佛爺十分賞識其忠勇又厚道的品行,並委以江、浙水陸兩路軍統領之要職,讓其前往上任,繼而就在其二品(抑或一位)大員之高位上一坐就是8年之久;其間,一方麵為老佛爺分了不少煩憂,另一方麵也竭盡所能為各地民眾做了不少好事……之後,林開武先生於1917年受聘於孫中山在廣州建立軍政府的高級顧問沒多久,就因中山先山受軍閥排擠不得已辭去軍政府大元帥之後,他也當機立斷,返回故土。是時,先生雖近57歲,卻懷揣宏圖大誌,毅然決然,在做出了一般平庸常人不樂意想、更不願付出的重大決定,繼而率領眷屬和雇工們,在如今香坪山林場場部背後的青山上,披荊斬棘、櫛風沐雨、掘險掖平、開荒種植八角、杉、鬆、桐、茶、竹等林木,況且這一千秋大業,一幹就是七、八年之久;其中,僅八角樹、扁柏樹、杉樹,就分別種下了2萬餘株,占地麵積已達40畝之多,之後仍每年堅持這一庇蔭子孫的造林之舉……

時值2012年之盛夏,我佇立於開武先生當年種植的八角林中,聞著那怡人情懷的清香氣息,看了又看前後左右,總是林木藏著眷戀、綠陰擁盡纏綿的迷人景致,於是就有一番如風似雨般的情愫注到心頭。試想,這位功成名就、名貫桑梓、其身價至少與當今省部級官銜相平衡的人物,從至高無上的慈禧老佛爺身邊前往江、浙地區做了8年之久的高位,又在曆經幾年的滄桑風雨之後回歸桑梓,居然沒有擺出莫測高深、含蓄無比、抑或盛氣凜然的架式,麵對桑園的俗親和故友;也沒有因為失去萬人仰止的高官厚祿而憾然,或者因為憤世而發出一顆明珠無以發光,一身豪氣無法洋溢的大罵特罵——因為這是小境界者之所為,況且江山黯然,改朝換代,不是以憤罵作為手段可以失而複得的——對於這一道理,先生是大智若愚。於是乎,就以質本淳樸的心誌,從容淡定的情懷,乃至十分優雅的舉止和行動,一幹就是近八年的時光,終在他65歲時節,看到了滿山遍野的、由他之智慧和汗水浸潤而長成的綠色山塬,進而成就了一段飽含綠色生機的千古佳話。

尤其讓人翩然浮想的是:先生一生,一者做大官,為民做下諸多好事並光彩奪目,光宗耀祖;二者做平民,植綠陰造福於桑梓後世,成就了一樁廣積功德與善緣的千秋佳話。這生命曆程中的兩種結果,前者雖然流光溢彩,而且在那段歲月中樂得萬民敬畏甚至於吃盡天下美味佳肴,享盡天下榮華富貴,而且聽膩了諸多其實沒有絲毫生命價值的阿諛奉承之詞;而後者的行為舉止,雖然平淡且質樸得猶如腳下踩著的紅土,除了不事張揚也沒法張揚,而且近8年如一日,麵對皇天厚土,就像螞蟻一樣,無聲無息地辛勤勞作,似乎看不到生命的價值,然而活生生的事實以及極富哲學意象的綠色景觀,已經對於以上兩個基本的人生結果,做出了頗為含蓄的、有關生命意義的詮釋。至此,再說就是贅語了。

因為年紀與身體都到了有所尷尬的時段,我沒有能力從香坪山林場之中部往山頂攀越;據那些登至這個“世外綠色王國”之主峰而返回的同仁講述,說是“無限風光在險峰”,還真乃至理名言;他們站在香坪山之巔,觀看大好山川之美景,歎羨古往今來的俊傑,思往昔之愴然,感今日之偉業,心中頓生“自古世間風景,當以人工裝點而多嬌”的深刻慨歎……

就要離去了,我站在開武先生墓前,看了先生碑上的對聯之後,心中倏然想到這麼兩句話:因為心中雲淡風輕,即便生命中總有風聲水起之事發生,先生卻能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內心總是波瀾不驚。哦,已經把生命化作那朵蓮花的開武先生哇,不知這話能否概括得了您之生平夙願?

三、山湖村舍 遐思無盡大視野

是那些綠陰掩映著幽幽情致的青山,以一種深切又自戀的心緒,將其環抱著的這片澄碧湖水,很詩意地呈現於我們眼前。我把目光專注於深沉碧綠的水麵上,許久許久了,總覺得無以貫穿這個名曰“芹菜塘水庫”的心靈層次,進而無從得知這一碧水中飽藏詩意的謎底。莫非,自古於無聲處的絕妙佳境,理當具有美人謎一樣誘人的容顏與心緒?

可能失禮了;因為這十分誘人的景致,我沒有聽得見蓮花塘鄉黨委書記為我們介紹這方風景這方人的故事。當時,我沉緬於如此瀲灩的青山與碧水之間,思緒就像脫韁的野馬,直往這山這水之間馳騁。於是,腦海中就發出一連串的感歎:太美了;如此將人世間清爽之氣、雅靜之情、靚麗之光、柔美之性融為一體的絕妙佳境,正是古往今來,無論政壇官吏與詩人騷士都揚言所向往的——水與心同清、山與心同靜的絕妙境界,這種如古人所抒懷的“春宜修袂,夏宜納涼,綠陰可以眠琴,曲水可以流觴”的絕妙佳境,似乎不僅僅局限於可以避暑,可以怡情,可以垂釣,可以偶爾有文人前來暢遊於青山碧水之間,然後使盡全身解數,憋出一、二篇散文與詩歌的處所,而是極有可能成為諸如百年以來歐美國家的大智者們,根據其國民經濟與文化素養之需,或擇雪山冰川、或選百裏草原、或選海灘以及別致古鎮兼小橋流水,進而投以重金打造出來,供各色人等以不同形式鍾情於斯的休閑文化場所;比如,除了一係列的休閑度假,還可以中、短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向社會各界廣而告之,讓其政治方略決策、經濟謀略製定、各類別的學術研討、科研項目研發,文藝作品打造等活動,都能進入這般總是春色關不住的青山碧水之間,使這些不同社會功能的活動,無論集體性質還是個人行為,也無論做政治經濟活動還是做精神文明成果的研究與積累,抑或純情的、純消遣的行為等,都能在這種物我相諧、進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當中完成,這該是何等愜意乃至詩意盎然的綠色趣事哇!所以,要將這種構想稱為變相性的“經濟品牌”,似也未必不妥。

但是,話又說回來,任何即便僅僅是紙上談兵的構想,或多或少也離不開“票子”二字,當然更好的辦法,或許還得以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一邊自籌資金從小事情做起,一邊製定中、長期切實可行的內聯外引之招商方略。其實,我十二萬分地堅信,這種壓根談不上有新意的構想,長期引領全縣人民開拓進取並成績斐然的中共西疇縣委和縣人民政府,對於如何地“使招”將此獨特的資源優勢轉為經濟上的品牌優勢,早已成竹在胸,隻欠萬事開頭之“東風”了。

所謂“說時遲,那時快”,我居然看到了心中所想象的某種“品牌性”景觀;眼前這一幢幢好像具有中西結合韻味的房舍,竟以基本上統一的設計風格與色彩,分別展現於被綠陰掩著的綠色山塬之間;眼前清雅潔淨的道路上,絕無一點點畜禽糞便之遺跡,讓人怎麼看都感到清雅、寧靜、怡情,宛若傳說中的仙境。怎麼如此富含詩情畫意哇——莫非這是即將經營“農家樂”的所謂硬件建設?哦,卻原來,這是方興正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個標誌性景觀。

眼前這個寨子,有一個讓人思之不盡的名字:小洞村。於是,我就在想,距離文山州府所在地僅有32公裏的小小鄉村之村民們,能夠長期置身於如此這般詩化的環境中,以一種既知世事,也似乎漫不經心、其實諳熟生存之道的心態,在如此清幽雅致的環境中安居樂業,不但招人羨慕,而且就是極富善哉意蘊的大境界了。據說,這種景觀,僅僅是中共西疇縣委、縣人民政府誓欲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繁榮生態文化的一部分;好的去處多著呢。

於是,我再次端詳了經過精心選擇並以水泥澆灌,從而使之矗立於村頭的那一塊天然巨石,它碩大身軀的“心髒”部分恰巧是一個空洞,我們能從這邊“洞眼”望將出去,從而看到遼闊的藍天,悠然的白雲、飛翔著的雀鳥、以及藍天下一係列飽含幽情的景觀,於是就想:莫非,這裏就是納福之人享受舒心日子的“小小洞天,清雅福地”?莫非,隻有把功名利祿全拋下的人,才能進入這種性天清靜、且能笑看春花秋月的生存境界之中?

疇陽河畔琥珀光

一、岩溶山區 “六子”登科鬧疇陽

這一帶,屬於“具有溶蝕力的水對於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的喀斯特地貌。這是科學性的解析;然以己愚見,所謂喀斯特地貌,簡言之就是億萬斯年前,天公之“巨手”將一塊又一塊的巨石,“壘”成一座座不同形狀、或亭然獨立、或若幹大山相互連接著的墨綠色山塬。在這一座又一座的山上,依附著的土壤應當不足十分之三,倘若以農耕為惟一生存方式的桑麻眾生,長久地衍生這種生存狀態之中,應當是棲身條件較差的境地。或許,正因為這樣,所謂“人間奇跡”之字眼,才會從大智慧者口中生發出來,並讓許許多多各色人等為之動情。

這是一個叫“江龍”的小小村子。看著一座又一座綠陰紛披、亭然獨立、既小巧別致又富韻致的墨綠色之山,聽著該村領導以極為嫻熟的語句,向我們介紹如何克服重重困難,進而將昔日忒不招人待見的鄉村故裏,改造成眼前這般如詩如畫的景致,並且因為有了這種來之不易的成就,繼2011年引來了雲南省委李紀恒副書記等領導親臨視察,又在李副書記給予高度讚揚之後,該村被列為全國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第三次省部級聯席會議現場參觀點以來,可能村領導已經接待過前來參觀求取真經的若幹批次人物了,所以,如此一位以真抓實幹著稱、精神頗獲眾望的村領導,在言詞的表達上可謂輕車熟路小菜一碟;老實說,我曾認真觀察過這位村領導的麵貌,他很健康也很滄桑的臉上,洋溢著一種淳樸的農民氣息,那雙眼睛放射出不能輕易認命的燁燁銳氣,難怪這樣的人物,能夠成為該村民眾的“領頭羊”;特別是當我突然聽到呼啦啦啦的聲音,繼而看到一長串不知名的雀鳥,從那座意氣崢嶸、綠陰匝地的亭然山中,既有目標也有理想地飛向天宇的一刹那間,我就醍醐灌頂似的覺得,是該平心靜氣,好好看一看、聽一聽這山這水這方人的故事了——因為在那藍天下的山野間,我確實看到了,他們依靠智慧和信念,編織出來的一係列動人景觀;我也仿佛感到了,上蒼之無形巨手,正向這方熱土上的勤奮開拓者們,贈送著美麗的花環。

是日黎明時分,從天之深處,輕輕曼曼飄逸而下的熱雨,此時正從眼前那蒼鬱的綠陰當中,演繹成一縷縷的氤氳迷離之氣,並以散文詩的意象,飄渺怡情地縈回於青山之上的綠樹青枝之間;山是那樣的崢嶸與傲然,樹是那樣的積翠而凝香,即便蒼崖峭壁處,也被綠陰掩映,且有藤葛垂吊崖壁,蝴蝶翩然曼舞,既有“山路天無雨,空翠濕人衣”的意境,更有“寒煙凝紫翠,山色更空濛”的迷人景象。委實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