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義烏老房子收藏熱的思考(2 / 2)

其次是自然災害和環境汙染對古建築的破壞,如地震、水災、大火、颶風及工業汙染等。毀於大火的建築較多,尤以民居更甚。如義烏倍磊中街建於明萬曆年問的花廳,建築結構精巧,可惜毀於一場無情大火,稠城宗宅村的宗氏家廟,是抗金名將宗澤後裔所造,前幾年在廟內生產圓珠筆,生產原料油墨對其造成的汙染,直接侵害了建築,以至家廟變得破爛不堪、江灣純庵祠,為清初建築,用材考究,雕刻精細,前些年承包給個體戶生產工藝品,染料等有毒化學物對建築構成了直接的侵害。

第三,舊城改造、新農村建設、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也在損毀一些古建,如建於明嘉靖年間的朝陽門因城市建設拆掉了,義烏城區貧、貴、富、賤四井,也因舊城改造岌岌可危。

第四,後人對古建築群妄加改造添加、拆改,致使建築麵目全非,降低以致喪失了曆史價值。如倍磊王店村,有一座建於清代的四合院農舍,院內天井,通風采光,種花養草,四合院南麵有一處麵積1畝多的園子,建有魚池,栽種四季花果,花開時節喑香浮動,景色宜人,還建有燒製泥茶壺的古窯二座,四周是農田和低山坡,一派世外桃園。前幾年,房主的後人拆了西邊廂房,建了一幢磚混結構的三層樓,小院變得麵目全非。

第五,古建築周圍的新建築,設計水平低,新舊建築難以和諧。有的地方新建築體量過大,喧賓奪主,壓抑了古建築。如倍磊建於雙溪之上的龍皇亭,為清嘉慶年間建築,四柱藻井結構,現在緊挨它這邊造了一幢三層樓高的廠房,景觀隨之被破壞。

將收藏的熱情向保護本土古建築引導

對於義烏人來說,現在保護本鄉本土的古建築更為急迫。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為古建築保護尋求切實可行的舉措。

第一,對於有重大曆史意義又有經濟開發價值的古建築,實行可拆可不拆的堅決不拆,可繞道讓路的盡量繞道讓路,為古建築在本鄉本址安身立命提供方便。同時爭取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財物支持,站在保護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高度,來重視古建築的保護。如佛堂古鎮得名始於南北朝蕭梁初期,古鎮現存古建築180餘幢,多屬清朝、民國初時期,少量為明代後期。民居與老街、商埠、碼頭、浮橋、雨台、牌坊、宗祠、寺院等渾然一體,古鎮元素齊全。因修繕資金不足:一些有識之士眼看著當年的“清風商埠圖”年複一年地衰落下去,也隻能發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感歎。今後應該通過出台政策鼓勵,把投資老房子收藏的資金向本地古建築保護方向疏導。

第二,通過以觀光旅遊經濟養護古建築。在舊城改造、舊村改造、城市化進程中,對古建築盡可能給予保留,實在保不住的情況下對一些有價值的古建築實行異地重建。如位於義烏城區徐陋巷的怡園,雖屬民國初期建築,曆史不長,但其建築結構科學,雕刻精美,是典型的民居建築,具有保護價值,把它按原樣重新建在孝子祠公園內,既充實了公園的人文景觀,又保護了古建築,可謂一舉兩得。

這方麵國內外一些城市改造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如前蘇聯列寧格勒保衛戰紀念館,設計時將一幢有曆史意義的樓房殘骸組織在庭院之中,意大利阿西西城某旅館把新建築砌在舊建築片斷之上,活躍了建築造型,給旅遊者留下意味無窮的想象餘地。

第三,由文保單位和城建部門組織對古建築作一次普查,分門別類整理出古建築始建、重建、修繕的年份時間等資料檔案,以存備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