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與鑒賞
作者:
義烏市境內有古建築1000餘處。其中明代建築近百處,清代乾隆以前的建築500餘處。有90餘處古建築被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如國保單位黃山八麵廳,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建成,以精美絕倫的木雕、磚雕和石雕聞名,2010年進行了全麵整修。
“老房子收藏熱”的經濟因素
近年義烏悄悄興起了老房子收藏熱。這裏有這樣一群人,專門在全國各地收購有價值的古建築,把買下的老房子構件拆下,編號後存放在倉庫裏,在義烏或其他地方重新組裝,做成休閑場所,或者成為當地一條古街的風景。如江西樂平的一幢清嘉慶年間的微派官宅,占地400餘平方米,建築風格獨特,布局合理,購買者就是義烏的一位收藏愛好者。1990年代初以來,義烏一位虞姓收藏者從浙江金華、衢州、龍遊、江西樂平等地已購買了近20套不同時期、不同風俗的老房子。由於起步較早,很多房子買時不過四五萬元一棟,遠低於現在的市場價格。一時間,義烏一下湧現了不少各式各樣的古建築。
在義烏收藏界,購買古民居的有三個群體:一部分是純粹為研究保護的專業收藏者:一部分是投資轉手貿易的古董商:還有一部分是為了爭取安置土地的漁利者。
麵對這種狀況,義烏古鎮佛堂鎮試圖尋找保護利用的契合點,提出免費為部分有價值的古民居提供土地,使用權限是50年,以重新“複活”市民收藏在倉庫裏的“老房子”。如果這一試點成功,還將擴大規模。此舉一出,要求進入佛堂鎮的古建築達到140餘棟,報名人數達到100多人。一位行業人士認為“古鎮開發報名這麼火熱的原因,有一點非常明顯,那就是有著非常大的利益,其次也可以為收藏的古建築安一個家,再有就是出於愛好收藏的需要。”在義烏地價這麼高的現狀下,免費提供土地的條件特別誘人,以至一下又催生了一批老房子收藏者。
收藏熱背後的古建築保護尷尬
在火熱的老房子收藏市場的背後,卻是徽州那些標誌性的古建築在收藏熱中大量流失造成的劫難,乃至義烏本地相當一部分古建築乏人關注,瀕臨毀滅。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明代戲劇家湯顯祖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將古徽州描繪得令人魂牽夢繞、浮想聯翩。2003年6月,在美國波士頓附近的小鎮塞冷鎮(Sslem)異地重建了安徽黃山市休寧縣“蔭餘堂”。“蔭餘堂”是1800-1825年間由黃姓富商所蓋。1980年代中期後,子孫遷移,房宅空置。經過交涉商議,1997年春天,由“蔭餘堂”拆下的2700塊木件、8500塊磚瓦、500石件運至美國,在塞冷鎮重建。一個曾經參與“蔭餘堂”在美國重建的工作人員目睹了這個過程後,曾經感慨道:“五百年後,隻能到美國來看徽州古民居了。”看來,這並不是危言聳聽。
對於這種老房子收藏熱,文物專家認為,古民居是不可移動的文物,一般不可異地搬遷:況且,老房子“外賣”,是對當地文化資源的掠奪與傷害。至於許多商人毫無認識地群購,既是對古建築文化的踐踏,也是對收藏市場的惡炒。
“分析古建築大量流失,不外乎兩個因素:一是當地老百姓缺乏保護意識,許多古民居年久失修,由於現在宗祠意識不強,破損、倒塌也沒有人為其歎息,更多的考慮不如賣掉算了:二是當地政府部門管理乏力。”老房子收藏者的理由是,“與其倒塌,淹沒在曆史的瓦礫裏,還不如讓收藏愛好者異地保護”。他們認為“異地收藏,在很大程度上,讓古民居得到妥善保護。既可保留民間建築文化,也可作為投資收藏,是一種雙贏。”
而在此同時,義烏本地的古建築還在陸續遭到破壞。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主要原因是年久失修,特別是那些文物級別較低而維修經費不足的古建築,還無法享受國家層麵的維修經費。如坐落在義亭鎮隴頭朱村的官廳,建於明代後期,建築麵積1290餘平方米,3進3開間2廊,左右設廂房,梁架采用拾梁式真梁建築。1987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這座令當地群眾驕傲的古建築已經梁塌柱倒瓦落牆裂。更讓人吃驚的是,危房的邊廂裏仍住著老人、婦女,過著隨時都有生命之虞的生活。又如柳青的東山家塾,始建於清初,共二進,兩側為廂房,兩進之間設有魚池,上架石板橋,雕刻華麗精細,惜已倒塌。此外也有因缺乏資金,維修半途而廢,不能恢複本來麵目的情況,建於北宋大觀四年(1110年)的義烏城區繡湖大安寺塔修繕即是這方麵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