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罷,趙孟(兆+頁)便提筆揮毫,憑著記憶描畫起濟南的山水來,他一邊畫,還一邊給周密介紹濟南的山水、民俗風情等。就這樣,趙孟(兆+頁)的傳世之作、又被後人譽為思鄉之畫的《鵲華秋色圖》就誕生了。
珍藏於台北故宮的《鵲華秋色圖》,是趙孟(兆+頁)為山東好友周密而作的一幅思鄉畫,後來,許多人都收藏過這幅名畫,其中有一個人還在上麵題了“鵲華秋色”四個大字,傳說就是這位題字的人還曾經兩次想要毀掉這幅畫,而其中的一次就與畫中的兩座山與實際的方位不同有關。那麼,這個題字的人究竟是誰,《鵲華秋色圖》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鵲華秋色圖》在元、明兩朝一直收藏於民間;到了清朝,這幅古畫被收入皇宮,成了乾隆皇帝心愛的寶貝,畫上的鵲華秋色四個大字,就是乾隆皇帝題寫的。
傳說有一年,乾隆皇帝到山東狩獵來到濟南,閑暇登上城門樓賞景,四下一看,嗯7這一帶景色好熟悉,似曾相識啊!哦,想起來了i他欣然一笑:這不是元代趙孟(兆+頁)《鵲華秋色圖》中畫的景色嗎?想到此,立刻叫人回宮去取這幅《鵲華秋色圖》。他是皇帝,說到做到,隨從立刻疾鞭策馬連夜趕回京城把畫取了回來。
帶著畫,乾隆皇帝再次登上濟南城樓,看圖識山,仔細對照,但總是覺得有點不對勁,經過一番比對,乾隆得出結論:趙孟(兆+頁)所畫《鵲華秋色圖》的鵲、華二山方位有誤,本應鵲在黃河北,華在黃河南,可畫中兩座山怎麼都到一起了呢?出於對江山社稷的考慮,皇上震怒:兩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沒搞清楚,若打起仗來,還不都敗下陣來,這還得了!
隨即,乾隆皇帝下旨:“朕發現古人之畫有失實之處,本該將此畫焚毀,以免誤我大清之戰事,但念此畫流傳幾百年,更得來不易,權且將此畫收入大內,任何人不得觀賞!”就這樣,傳世之作《鵲華秋色圖》被打入了冷宮。
不論傳說是否真實,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朝,《鵲華秋色圖》的確是深藏皇宮,不為外人所見的。直到1949年初,國民黨政府撤離南京,退踞台灣,他們將故宮藏品連同南京博物院等地共5500多箱珍貴文物運往台灣,傳說中被乾隆皇帝下旨封存的《鵲花秋色圖》,也被迫離開深宮,和這批國寶一起,越過海峽到了寶島台灣,被珍藏在台北故宮。
為了讓更多的人能欣賞到這一思鄉名畫,1989年10月5目,台灣以橫四連形式印發了趙孟(兆+頁)的傳世之作《鵲華秋色圖》郵票,讓人們在方寸之間一睹這幅名畫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