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王峰
民間藝術
作者:田永翔
蔚縣剪紙這幾年越發名聲響亮,剪紙藝人更是如天上的繁星數不勝數。在其中有一個人走出了自己的一條獨特的道路,在剪紙界名聲顯揚,這就是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會員、河北省民協會員、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王峰。
走近王峰,倒不妨讓我們先從“中國剪紙第一街”開始。 在蔚縣城南環島的東側有一道氣宇軒昂、飛光流彩的牌樓別具一格,牌樓中央門楣上一行“中國剪紙第一街”的金色大字與明媚的陽光交相輝映。
跨進牌樓,你便會感覺進入了一方恬靜、幽雅的多彩世界。兩排麵目清新整潔劃一的二層樓相對而立。兩邊樓牆上半人高的巨幅剪紙,一邊是“生旦淨末醜”的“唱念做打”,一邊是“花鳥魚蟲”的“鳥語花香”,打造出了一條長長的剪紙長廊。蔚縣剪紙這項傳統文化遺產的藝術氣息透過其中撲麵而來。兩排巨幅剪紙之下的一樓是眾多的剪紙店鋪,門頭懸掛著清一色的黑底金宇的匾額,於是在這藝術氣息之中又不免加入了現代的市場氛圍。這條“中國剪紙第一街”就仿佛王峰這個人一樣,藝術和市場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而王峰的“剪紙王”就在路北那一排店鋪的中間。
“剪紙王”是王峰在“中國剪紙第一街”店鋪的招牌名,這個略帶一語雙意的招牌名,其實正好從側麵反映出了王峰在蔚縣剪紙界的影響有多大。他1 950年出生於蔚縣古堡橫澗村。從他上溯,家裏曆輩都是種地的莊戶人。蔚縣這個地方一直就有年節在窗戶上粘貼窗花的習俗,王峰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對那貼在一空空窗戶上的窗花慢慢產生了興趣,並逐漸迷上了畫畫。從小學開始他一直都是備受老師喜愛的學生,不僅學習刻苦,功課成績上乘,而且還是學校有名的書迷。他最愛看《嶽飛傳》“小人書”、連環畫,不僅因為故事吸引人,而且上邊的配圖更是讓他愛不釋手。他經常臨摹當中的人物,繪畫花鳥魚蟲、家禽動物等等。在小學稍大的時候,學校的黑板報布置、書寫就成為了他的“專利”。上中學時正值“文化大革命”興起,每逢星期日,村裏人都慕名請他為家裏布置“紅書台”,畫毛主席頭像。正是靠了這自學的繪畫技藝,1975年他邁進了蔚縣剪紙廠的大門,進入了剪紙藝術的大天地。
走出農門的王峰,依然秉承著祖上一輩又一輩人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樣辛勤勞作反複磨礪積澱於骨子裏的那種吃苦耐勞的遺傳基因,首先做小學生,虛心向仰繼、任玉德、徐鳳梅等名師藝人請教,從一招一式學起,打下堅實的功底。而後,就像一頭“不用揚鞭自奮蹄”的耕牛,緊握雕刀的“犁”,躬身在剪紙藝術的田圃,幾十年潛心於此,矢誌不渝,用虛心加勤奮兩樣法寶,在姹紫嫣紅的蔚縣剪紙藝術林苑中辟出了一片花果豐碩的“王峰園地”。
走近“剪紙王”就能讓人領略到這片“王峰園地”的燦爛與多姿:牆上掛的,櫥窗擺的:冊盒、立軸、橫幅、鏡框…應有盡有。從題材上來看更是包羅古今中外,世間萬象有為人師表的孔子,有妙手回春的神醫華佗,有叱吒風雲的“十大元帥”,有本土鄉情“紅紅火火鬧元宵”的景觀——獨杆轎、瞎子觀燈、老漢推車、跑旱船、踩高蹺、牛鬥虎、掛紅燈,也有異國風光——埃及麵具、印第安人;有威風凜凜的武聖關公像,也有“紅豆生南國” “書畫傳情”“曲庭紅花”等柔情似水的秀女圖,蔚為壯觀的是《紅樓青韻》《水滸》人物長卷和《清明上河圖》,競有七、八米長,上麵的水波、人物、樹木、帆船、橋梁各種景物圖像都由一根根細如發絲鏤空的紙線條構圖成像,給人的感覺不僅是一件件氣勢恢弘的藝術珍品,更是一項項精雕細刻的浩瀚工程。諸如此類的還有“日日福”,中間一個大福宇環包在八層364個小福字之中,寓意一年365天日日有福。這麼多的作品其實也不過是“王峰園地”的冰山一角,但就是這一角也足以讓人覺著眼花繚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