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點石成金王金莊(2 / 2)

王金莊村,是以修出世上罕見的高標準梯田而被世人稱道的。王金莊的山又陡又高,石頭又多又大,土卻極少,要修造一塊梯田,哪怕巴掌大一塊,也需投入很多的工,灑很多的汗,甚至灑血!那坡上嶺下的一條條大堰,最底層壘紮的是大石,有的石塊大得須有幾根鋼橇同時發力,才能撬得動:中層壘些中塊石;最上層的雖然是小塊,但沒有力氣的漢子,一樣搬不動。在紮石堰的同時,即將廢石亂渣,填進大堰與山體之間的室隙——這便是未來梯田的底層。大堰和底層同時升高,高到一定程度,才把摳來掃來的那點土粒石屑,很珍惜地鋪在上麵,一塊梯田遂即宣告修成。梯田往往高達數米、十幾米。十幾米的“石台”上,僅修出一條帶子狀的長條田,勉強種下幾行莊稼,這裏才真正是寸土寸金啊!

走進王金莊,環顧四周,那一麵麵坡上的梯田,從山腳排到山頂,全是靠鎬頭鐵鍁和大錘修成的,大堰總長達5000多華裏!憑著積年累月的奮戰,憑著數千雙手,在黨總支的帶領下,硬是造出了這樣一項人間奇跡!王金莊人的手是怎樣的手啊?王金莊人的手上,不僅長著極厚的皮,厚皮上還長繭。一般人長繭,隻長在靠近指頭根部的手掌上,王金莊人的手,每根指頭各節上還要長繭,硬如鞋幫,糙如磨石,握拳時候能聽見“木板”的撞擊聲。指頭關節很突出,並攏時合不在一起,隻能形成小籬笆,這邊能看見那邊。禿如毛栗的指頭上,不長指甲,全被石塊荊棘草莖藤葉磨蝕掉。手掌的皮肉裏常蓄著刺,小的像針尖、麥芒,大的像條柴。有的刺,紮上不久即行脫落;有的因為紮得年深日久,直到磨至淺層,才脫出體外;而有些脫不出體外的,即被肌肉吸收掉了。當聯合國糧食署的官員索普,仔細認真地考察過王金莊後,不禁感慨萬端地說:“這石堰使我想起了中國的萬裏長城!”

因為村子很大,地就種到很遠的地方。如果中午也回來吃飯,許多寶貴的光陰,白白拋撒在崎嶇的山路上,豈不可惜!所以,村人幹活,總是天不明就下地,星星上來,才回家,午飯吃在地裏。六十歲的人,倒有五十年的野炊史。不知吉尼斯的紀錄裏,收不收這項內容?

下田野炊最不方便的是吃水。夏天吃水窖水,水裏常有“跟頭蟲”。吃下肚去,總覺蟲子們還在肚裏翻跟頭。冬春兩季,水窖枯了,隻好從家裏帶水或帶冰。春耕時節,光是牲畜也得一大桶水。又是犁具,又是水具,又是鎘盆碗筷和糧食。這家下地,那家也下。“莊戶人家不用問,人家幹甚咱幹甚”。在那起伏不平的、坎坷狹窄的石街上,人畜排成了長蛇陣。前頭下到山溝底,後尾還沒走出村。人聲嘈嘁,鈴聲雜遝,豬聲雞聲狗叫聲,擔杖家具撞擊聲,街巷裏不光響著驢蹄鐵打擊石頭的響聲,還擊濺出火星。

麥秋忙天,也有的吃住在地裏。跑到溝底取水時,才發現野獸早把水喝光,隻得返回村去挑。睡到半夜,洞底亂響,原來住進狼窩裏。狼不敢從洞底出來,人也不必另擇新居,幹脆與狼睡一夜。

千百年的打磨,打磨出王金莊人頑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和清純靈魂。對於物質的享受,他們處在最低穀而向命運拚搏的精神,卻引吭高歌在雲彩上。他們村總支書記王全有,幾次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受到聯合國官員稱讚。王金莊人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精神。

艱苦奮鬥的野炊習慣,村人至今保留著。坡場溝穀,到處可見野灶火。不過,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質的變化,由過去的充饑型變成了營養型。做飯既不用鐵鍋,更不再用砂鍋,而是改用鋁合金鍋或飯盒。所吃的東西,也不再是糠糠菜萊,而是大米或白饃,再不然就是方便麵。遇上生日或吉慶,更是罐頭、麵包,加啤酒。城裏的學生搞野炊,犯愁做飯,王金莊的孩子個個是野炊的能手。

而今,王金莊依然山高月落早,嶺峻日出遲,但因發展理念的徹底更新與踐行,早越過溫飽在奔小康了。如果你再到王金莊,見到的是鋼筋水泥的宅樓裏,人們在用機井噴出的山泉沏新茶;電視電話機旁,高腳杯裏注陳釀。生活在這裏的青少年們,怎麼會相信,這裏曾20裏以外挑水吃,花錢到外省去買了穀糠來充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