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作者:郭文嶺
行唐縣莊戶人家有種油葵的習慣。房前屋後,坡坡沿沿,巴掌大的一片土也不浪費。
我們走訪道德模範、貧病孤寡的範蘭榮老人時,她家大門前的油葵就正在盛開。燦然的花盤,朝著陽光的方向,如一團團熱情的火焰,這怒放的油葵,多像莊稼人紅火的日子,有滋有味,有感恩,有希冀,有未來。
76歲的範蘭榮,上有百歲婆母,下有兩兒,一病一傻,都不能勞作,膝下小孫子剛上小學。一個古稀老姬,本該頤養天年了,卻要忍著一隻眼睛失明的苦痛,獨自支撐一個殘缺困頓的家。是什麼力量,讓範蘭榮這樣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義無返顧堅守著孝順兒媳和慈愛母親的雙重角色,帶領一家人往前奔,年複一年?
答案簡單而實在:是傳統的孝德,是樸素的人倫之愛。
在行唐,像範蘭榮一樣的“孝子”“恩父”“慈母”不勝枚舉。他們在鄉村或城鎮,過著普通人的日子。但他們的德行、他們的精神,又是那麼富於感染力、感召力。“孝子”的鄰居爭做孝子,“慈母”的姐蛛爭效慈母有些村莊,親戚、鄰居,自發為慈孝之家送匾、掛匾。
道德觀、價值現正在多元化的當下,這種發自民間的意願、民間的行動說明什麼?說明民眾對傳統孝義文化中優秀的、本質的精神回歸的渴望,說明民眾對家庭這個社會基本單元中人與人之間親情和諧關係的訴求。
在這樣的社會背蒂下,千年古縣行唐,在全國率先提出“以孝治縣”,並具體實踐於“道德模範”“孝子”“恩父”“慈母”的評選、表彰,實踐於幹部考評體係的完善與深化,實踐於社會管理方式和縣域發展方式的改革,確實抓到了點子上,抓到了老百姓的心坎兒上。
“沒有一項工作比海選孝子更深入民心。”行唐一位普通公務員無意問說出的這句話,比100頁落到紙麵的總結材料還有說服力。
“道德模範”“孝子”“恩父”“慈母”,被通稱為“好人”。這些“好人”,是老百姓自己選出來的,百姓擁戴他們,黨和政府更厚待他們——黨政領導為他們披紅戴花、送匾掛匾之外,還為貧困者送去救濟,為病痛者張羅醫療,真心真意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如此,做行唐“好人”,好人有好報,這樣的輿論便蔚然成風!
當“敬老孝親”從少數先進典型的人格,演化為一個地方的風尚,形成一個縣的“縣格”,還用發愁社會和諧無基礎、社會管理無“抓手”麼?
葵花,總是朝著陽光的方向!此次行唐采訪,讓我們深深為孝義文化的力量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