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安格拉·默克爾:歐洲的“無冕之王”(3 / 3)

可以理解默克爾作為“媽媽”為“孩子們”看好家當的心情。畢竟像“歐豬五國”那樣的國家陷入債務危機完全是咎由自取,如果僅僅因為一紙歐元將德國與他們的命運綁在一塊,而且後者還要掏錢搭救前者,對於施救者而言的確有點於心不甘,特別是作為德國納稅人的最高保護者,默克爾更不願毫無原則地答應對方的要求。於是,人們看到,每當債務危機國拉響了違約警報,歐盟和國際社會將希望的目光轉向德國身上時,默克爾總是顯得慢條斯理,不火不急,最終在答應出資援助時提出受援國必須承諾和實施緊縮財政政策與福利改革等強製性的要求,即使是美國總統奧巴馬三番五次致電默克爾要求適度放鬆對緊縮的堅持,“鐵娘子”也毫不鬆口。

其實,默克爾比誰都清楚求助“歐豬五國”的重要性。畢竟歐元區是德國最大的出口市場,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如果歐元區最終解體,德國製造業將遭受毀滅性打擊。也正是如此,默克爾多次在關鍵時刻展現出足夠的遠見與靈活性。如支持歐盟動用歐洲穩定機製基金援助西班牙銀行業,力挺歐洲央行行長得拉吉啟動無限製直接債券購買計劃,盡管當時的德國央行猛烈抨擊得拉吉,但默克爾也是不吭不哈,並在多個不同場合申明歐元區形勢穩定給德國經濟帶來好處。

現在看來,危機之中在“平衡術”上來回翻轉的默克爾可謂智勇雙全。一方麵,宛然一名家庭主婦,默克爾緊緊捂住德國人的錢袋子,讓德國納稅人所支付的代價降到最低;另一方麵,麵對著“難兄難弟”的呻吟,默克爾不失時機地以拯救者的高大形象出現,挽危機於傾倒。重要的是,經此一役,德國在整個歐洲的地位迅速提升,並儼然成為了歐元區、歐盟乃至歐洲的經濟中心和權力中心。

過往10多年中,在誰能成為影響歐洲的主要力量問題上,德、法、英三國都在暗地裏進行著博弈與較量,德國精英們也孜孜以求地將“歐洲的德國”轉變成“德國的歐洲”。到了今天,形勢基本明朗。一方麵,拿著英鎊孤芳自賞的英國曆來與歐洲一體化若即若離,而且在歐債危機救助中離心離德並且經常推三阻四,其在歐盟的影響力已倍受限製。另一方麵,德法兩國除了在經濟力量上分出伯仲外,許多問題一旦雙方發生爭論,最終都是以法國做出較大讓步來妥協,原有“雙速歐洲”的格局已被打破。這樣,世人唯一能看到的是,伴隨著默克爾在歐洲四處放債以及德國對歐洲一體化前途決定權的放大,“德國的歐洲”正在加速形成。十分重要的是,從2013年第二季度開始,歐元區經濟首次環比結束衰退,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經濟萎縮幅度也在縮小,而且西班牙、意大利等國明年經濟也將由負轉正。換句話說,默克爾主導的“歐豬五國”緊縮與改革政策正在緩見成效。

一步一步來

作為2013年最撩人眼球的國際政治事件之一,德國大選的結果盡管不會出乎人們的意料,但當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在前不久贏得了41.5%的選票並且再度連任總理時,世人還是發出了驚歎聲。與第一次當選總理時默克爾隻有16%的得票率相比,此次連任的票決結果竟然高出了25. 5個百分點,為德國曆史上所罕見。默克爾的連任為其所掛帥的基民盟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按照得票率,基民盟在議會中贏得了49.3%的席位,距離在擁有630名議員的聯邦議院贏得絕對多數僅差5席,因此,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保持議會第一大黨的位置已沒有懸念,但5個議會席位之差卻使基聯盟不能單獨組閣成立聯邦政府,默克爾必須同反對派組成執政聯盟。而由於持親商業立場的自由民主黨64年以來首次未能進入聯邦議院,默克爾的聯盟夥伴隻有鎖定在社會民主黨和綠黨身上。需要指出的是,兩個合作黨都曾頻繁指責默克爾政府過於強調緊縮而非促增長舉措來啟動羽翼未豐的歐元區經濟體的發展,同時社會民主黨和綠黨都是歐元債券的堅定支持者。因此,不管與哪一個黨合作,默克爾在政策上都會遭遇多多少少的齟齬。

盡管政治阻力不小,但外界注意到,兩連任的默克爾也在學會改變自己,如選擇了較為柔和的發型,更注意化妝,著裝的顏色也豔麗起來。不過,這種外形的變化並不等於默克爾在新的執政期內會推出逆轉型的改革動作,無論是其對待歐債危機處理的態度取向,還是德國國內經濟政策的選擇,性格不緊不慢的默克爾還會堅持“一步步來”的方法。

歐債危機留下的爛攤子如今還在,其中希臘和西班牙目前的失業率依然高達25%,而且希臘在等待著第三輪救助,因此,推動歐洲經濟複蘇和複興歐元之路才剛剛起步。對於默克爾而言,繼續與國際社會和歐盟合作以拓展危機的舒困救助之道無疑成為一種無奈的戰略選擇,但相比單純的施救行動而言,默克爾更關注的是歐盟整體改革所營造出的全新活力。因此,默克爾連任後的首要任務,就是推動其一直倡導的歐洲銀行業聯盟的建立。據悉,歐盟已決心在今年接下來的最後兩次峰會上拿出最終方案,其中關鍵問題是如何建立單一銀行清算機構並籌集清算銀行的資金。如果不出意外,默克爾不會讓德國為他國銀行業的既有問題埋單,而是提倡各國自行解決清算銀行所需要的資金,哪怕重債國將為此再度負債。另外,組建一個強大的財政聯盟也是默克爾搖旗呐喊的政策主張,料定其在新的任期內將會繼續發力,並使其終見真章。

“2017年將比現在生活地更好”是默克爾在競選中對德國民眾的承諾,同時也讓德國百姓充滿期待。然而,客觀地判斷,繁榮之下的德國經濟並非完全無憂。在公共財政方麵,雖然德國政府財政今年依然會達到收支平衡,而且2014年還有望實現結構性盈餘,但是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仍然高達80%以上,不僅超出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的規定,而且也對國家財政和經濟增長構成了潛在威脅。受財力不濟的影響,德國國內的投資水平在世界主要工業國家中排名墊底,每年投資缺口達800億歐元。從長遠看,由於人口老齡化嚴重,至2020年德國勞動力市場將減少150萬人,國內生產總值會因此減少近700億歐元。人口老齡化將逐漸侵蝕德國的競爭力,德勤預計德國在OPEC下一個50年經濟增長中將和盧森堡一起墊底。

外界為默克爾可能施展出的拳腳功夫提出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如加大公共領域的投資、促進製造業進一步向高附加值產業端升級、開放服務業等勞動力市場、改革移民政策和強化教育與基礎設施以為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人力保障,等等,這些措施的落地或可為德國經濟未來發展開辟新路,同時帶動整個歐元區從德國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工作報酬和出口市場,促成區域內經濟的再平衡以及良性循環。

當然在紛繁複雜的變革路徑中,修訂再生能源法將是默克爾連任後啟動的首要議題。由於能源政策的遲滯,在承受高電價的同時,德國政府還要給可再生能源提供高額補貼,財政包袱十分沉重,默克爾也據此公開表示將力推能源領域優先變革。因此,對於德國民眾而言,一個可以期待的願景是,德國將在默克爾手上邁向非核、風力和太陽能為主的能源消費新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