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雕大多作為建築構件或大門、照壁、牆麵的裝飾。由於青磚在選料、成型、燒成等工序上,質量要求較嚴,所以堅實而細膩,適宜雕刻。在藝術上,磚雕遠近均可觀賞,具有完整的效果。在題材上,磚雕以龍鳳呈祥、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三陽開泰、郭子儀作壽、麒麟送子、獅子滾繡球、鬆柏、蘭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鯉魚等寓意吉祥和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內容為主。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陰刻(刻劃輪廓,如同繪畫中的勾勒)、壓地隱起的淺浮雕、深浮雕、圓雕、鏤雕、減地平雕(陰線刻劃形象輪廓,並在形象輪廓以外的空地鑿低鏟平)等(見雕塑工藝品)。民間磚雕從實用和觀賞的角度出發,形象簡練,風格渾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纖細,以保持建築構件的堅固,能經受日曬和雨淋。
中國磚雕是由東周瓦當、空心磚和漢代畫像磚發展而來的。漢代畫像磚是墓室預製構件的大型空心磚,它是在濕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種圖像。北宋時形成磚雕,成為墓室壁麵的裝飾品。在河南、山西、甘肅等地發掘的北宋墓室,三麵牆壁均以磚雕貼砌而成。墓室內的磚雕數量、質量以及所選用的題材,都取決於墓室主人的社會地位。常見的題材有墓室主人夫婦對坐、男仆托盤、侍女執壺等,再現了墓室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
金代,墓室磚雕的內容更加豐富,技藝也有所提高。建於大安二年(1210)的山西侯馬董玘堅墓室,在不足4.7平方米的麵積上,磚雕布滿全室,雕刻有模仿木結構的鬥拱、拱眼、藻井、大門、隔扇等,以及屏風、幾凳、花卉、鳥禽、人物、演戲場麵等圖案,其中站立在戲台口的生、旦、淨、末、醜等演員運用圓雕技法,形象栩栩如生,是金代磚雕的代表作品。
元代,墓室磚雕逐漸衰落。至明代,磚雕由墓室磚雕發展為建築裝飾磚雕。例如,南京明孝陵宮城東西兩側的磚雕八字牆上雕刻大卷草折枝花等浮雕圖案,安徽鳳陽明代中都城址內須彌座上的折枝花和梅花鹿、雲彩、龍等磚雕圖案;同時,安徽、江蘇等地的民間磚雕也有了發展。
清代,北京紫禁城宮廷內牆麵夾柱的通氣孔也都使用磚雕,鏤雕花鳥圖案,牢固而美觀,且利於空氣流通。慈禧太後陵寢隆恩殿及其東西配殿的牆麵也用磚雕貼砌而成,有的貼金,輝煌耀目。建於同治年間(1862~1874)太平天國將領李世賢的浙江金華府第,其前庭照壁的磚上雕刻龍、鳳、仙鶴等圖案,風格剛勁粗壯。
清代民間磚雕除江蘇、安徽外,在山西、浙江、福建、廣東、北京等地有了很大的發展,它們大多作為官吏、富豪、地主宅院的廳堂、大門、照壁、祠堂、戲台、山牆等建築的裝飾,雕刻精巧,有的陪襯以灰泥雕塑或鑲嵌瓷片,爭奇鬥勝,富貴華麗。清代後期,磚雕趨向繁縟細巧,具有繪畫的藝術趣味。
泥塑
泥塑的製作方法大致分二種:一種是近代從西歐傳入的雕塑製作方法;另一種采用我國傳統泥塑製作方法。
從西歐傳入雕塑的製作方法是:先要有一個雕塑鐵架子,架子根據塑像的姿態、形體的比例大小,而決定內部骨架的形狀;在骨架四周紮上若幹小十字架,它的作用是將泥巴相聯成為一個整體,不至於塌落,便於塑造。架子做好後,根據預先做好的泥巴構圖進行放大塑造。圓雕是立體的,要有一個整體觀念。先把四麵八方的泥堆好,由簡而繁,逐步深入。第一步要注意每個角度的整體效果。第二步要分析形體結構是否準確,整體與局部的關係是否統一和諧。第三步著重形象的細致刻畫,直到完成。泥塑因受氣候影響易裂變形,難以永久保存,故泥塑完成後一般要翻成石膏像。就成為一件作品。現在我們接觸到的雕塑作品,大都是石膏做成的,往往噴上各種顏色,使它產生青銅、木材、石頭等等的質感。關於翻石膏,有一套複雜的技術,這裏就不介紹了。
我國傳統的泥塑製作方法則不同。在我國的寺廟裏,許多神佛的塑像金碧輝煌,如果打碎一看,原來是一堆木材、泥團、棉花、斷麻、沙子、稻草、麥秸、葦秸、穀糠、元釘等等東西。它的製作程序大體是這樣的:第一步,根據神佛的題材、大小、動態、先搭好木製骨架,在骨架上捆上稻草或麥秸以增大體積,再用穀殼和稻草泥拌好的粗泥在骨架上用力壓緊、糊牢;第二步,等粗泥幹到七成的樣子再加細泥(細泥用粘土、沙子、棉花等混合而成),把人物的神態充分刻畫出來;第三步,等泥塑全幹透後產生大小許多裂縫,再加以修補;第四步,等泥巴幹透後,把表麵打磨光潔,然後用膠水裱上一層棉紙,並加以壓磨,使表麵一層更平正、細致、堅固,再塗上一層白粉(白粉加膠水);第五步是在白色的形體上,根據人物的需要上各種顏色,待全部顏色上好後,再塗上一層油,以保護彩色的鮮豔,到此就全部完成了。
陶器
陶器是指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製、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後,在800~1000℃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坯體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聲音不清。陶器可區分為細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無釉或有釉。品種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中國早在商代,就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現內容多種多樣,動物、樓閣以及日常生活用器無不涉及。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誌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曆史。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誌,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人們把粘土加水混和後,製成各種器物,幹燥後經火焙燒,產生質的變化,形成陶器。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劃時代的意義。陶器的出現,標誌著新石器時代的開端。陶器的發明,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在人類發展史上開辟了新紀元。
陶器,是人類留傳下來的所有不朽的先古文化遺跡中最顯著的標誌,人類的陶器是對其文化進步的最好反映並標誌了其文化承續。一堆陶器碎片混淆了瑪雅人先前生活的地點,然而就像地質學者通過分析地球經曆的各個地質時期一樣,我們也可以利用同一種技術對其進行分析。這一技術被稱為“地質次序”,它遵循一個統一的原則——先發生或先形成的將首先沉積。因此,在沉積堆最底部發現的陶器就是最古老的陶器。
在製陶人聚居的地方,漸漸地形成了陶器碎片的遺跡堆,那些陶器碎片與其他的瓦礫混在一起。這些遺跡堆通常在暴露地方被發現,而其中容易腐爛的材料大部分都消失了。除了在罕有的幹燥氣候或那些有遮蓋的遺跡堆,在那些暴露的遺跡堆中僅僅可以找到那些不易損壞物體,例如:石頭、貝殼、骨頭以及對於斷代紀錄最重要的一些有考古價值的陶器碎片。這些遺跡堆總是位於其製造者居住地附近,通常深達數尺。
這一沉積的橫斷麵告訴我們,毋庸置疑,在碎片積累地附近居住的瑪雅人有著一段悠久製陶曆史。
像這樣陶器碎片的沉積層提供了可靠相關的陶器順序,但是並不是向我們提供一張絕對的陶器年表。這種為各種陶器代表種類斷代的技術曾經高度完善了美國西南部的普韋布洛的印第安文化。在這一區域通過另外一種方法甚至可以更精確地推斷年代,即分析這些房屋的屋頂橫梁。
亞利桑那大學A.S.道格拉斯博士發明了一種方法通過分析屋頂橫梁的年輪來確定橫梁的準確年齡。這不但從公曆的角度確定瑪雅人聚居的時間範圍,而且在這些時限內確定不同陶器的相應年代。比起美國的普韋布洛地區,瑪雅區域顯示製陶器次序的沉積層分布得更為廣泛。除了遺跡堆,在廣場地麵下以及上層遺留的建築物及墳墓中都發現陶器碎片的沉積層。所有的這些沉積層都曾在烏瓦夏克吞發現,這些沉積層為主要的瑪雅陶器種類勾勒出一張相應的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