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2 / 3)

“巧雕”是一種適形造型,也就是它要適應某種條件,這種條件是一種限製或是約束,似乎也給作者造成麻煩,然而往往受局限的東西反倒會成為形成其藝術特點的決定因素,這種因素能予朽木以神奇。有的玉石雕刻之所以寶貴,就是體現在作者是以量形取材,因材施藝的方法,創造了絕妙佳品。

第三種方法是完全擺脫原始材料的形態屬性,用人工或機械堆迭粘合的方法,使大大小小的木塊木片按設計意圖拚製成大致的形狀與厚度,然後再進行雕鑿。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它能隨意增加木頭的體積,大大減少切削木料的功夫,節省大塊原木。假如是用不同顏色的木料堆迭粘合起來,呈木頭形狀的“三明治”,其木材外表經過雕製,會顯現出清晰美妙的裝飾性木紋,使作品產生獨特的藝術效果。有些雕刻家還經常在雕刻物的任何部位增加想要增加的木料,他們用組合粘接的方法,以期望擴大木雕的比例和形狀。還有一些雕刻家在運用木材創作時更加獨出心裁,別具一格,他們把種在花園裏的樹木原地不動的雕刻成作品,有的還為它們加枝添葉,因勢度形,創造出與自然同呼吸共生存的木雕藝術品。

木頭原本是有生命的物體,它給人類帶來數不盡的好處,而人類所能給予的回報應是將它們那種特別的溫和與美麗,以及純樸的品質盡量地體現保存下來,並賦予新的生命。

骨雕

骨雕的曆史悠久,在1982年於陝西西鄉縣何家灣出土的骨雕人頭像距今約6000多年,是目前我國發現現年代最早的骨雕作品,它為研究我國骨雕藝術提供了珍貴實物。骨雕人頭像比較完整,五官位置比較準確,製作手法古樸、粗獷,神態憨厚莊重。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們以極其落後的生產力,在同嚴酷的大自然進行搏鬥,從而謀求生存時,就地取材,創造了這件作品,盡管稚拙古樸,卻表達了一種對祖先的崇拜。

隨著曆史的變遷,骨雕從日用品逐漸演變為裝飾品,古人早就把骨利用,做成針、刀並把文字和圖案刻在骨上。我們現在看到的骨雕已是非常精美的工藝品,它不僅在骨上刻有文字還通過不同的刀法雕出栩栩的立體人物、花鳥等作品。

以牛骨、駱駝骨、烏賊魚骨等動物骨骼為原料進行雕刻和磨製,通常也指雕刻和磨冶成的雕塑工藝品。

在距今約1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遺址內發現了鑽孔的骨墜,是以魚骨製成,有的用赤鐵礦染上紅色。陝西臨潼新石器時代薑寨墓葬出土的雕刻花紋的骨笄(束發用)以及8577顆骨珠,打磨光滑,造型圓滿規整。在山東寧陽大汶口遺址(約公元前25世紀),出土了鏤雕的骨筒、骨梳等,刀法流暢,技藝精巧。1973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長條形的骨匕,正麵雕刻雙頭鷹紋,上下兩端雕刻花紋,非常精致。商代已有專業的骨雕工場。在河南安陽和輝縣、北京昌平等商代遺址中出土了骨雕的梳、匕、笄和花板等。花板長約16cm,寬約7cm,上端雕刻兩層饕餮紋,下端雕刻帶狀圖案,層次分明,疏密有致。骨匕的把手上雕刻雲雷、饕餮、夔龍、夔鳳等圖案。骨笄以往隻注重光滑,商代在造型上改進為花冠形,並雕刻夔鳳等圖案,成為插在頭發上的裝飾,發展到漢代即成為步搖。漢代以後,骨雕逐漸衰退,但在民間仍有生產。

20世紀以來,中國骨雕產地以北京、浙江、內蒙古、廣東等地為主。北京骨雕以牛骨為原料,製成手鐲、粉盒、裁紙刀等,有的染以彩色。浙江寧波用牛骨雕刻成浮雕的山水、樓閣等圖案,鑲嵌於家具上。內蒙古包頭的骨雕以駱駝骨為原料。廣東佛山以潔白的烏賊魚骨為原料,鏤雕人物、山水等題材,玲瓏剔透,精巧之極。

貝雕

貝殼的種類很多,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色彩和紋理也很美麗,有的還是很妙的反光體。貝雕就是選用這些有色貝殼,巧用其天然色澤和紋理、形狀,經剪取、車磨、拋光、堆砌、粘貼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貼、半浮雕、鑲嵌、立體等多種形式和規格的工藝品。貝雕巧妙的將人與海結合起來,貝雕是海的綺麗與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具有貝殼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國畫的格調美。自古以來記載著人與海的故事,傳達著人們對美好明天向往和期待。

貝殼遠在五萬年前山頂洞人時期,就被穿成串鏈作為裝飾。5000~6000年前,我國沿海地區及其附近島嶼,生活著眾多的原始人群,他們依靠海洋生活,他們居住的地方現在都堆積有大量的貝丘,貝丘中有蛤蜊、鮑魚、海螺、長蠣、玉螺等20餘種貝類化石,還有許多貝殼上有鑽孔,顯然曾經作為裝飾品使用。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發現的有關巫覡的墓葬,還發現有三組用蚌殼擺塑的動物形象。

商代到秦代,貝類中的一種,被打磨穿孔後,長期當作貨幣使用,這就是貝幣。春秋戰國時期,貝殼被普遍製成項鏈、臂飾、腰飾、服飾等,甚至還出現了馬飾、車飾。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三成將士都用紅線穿貝殼作墜飾,以壯軍威。

秦漢時期,冶煉技術的提高和普及為貝殼的雕琢開辟了新途徑。藝人們利用貝殼的色澤,將一種較平整的貝殼磨成薄片,再雕出簡單的鳥獸紋圖樣,鑲嵌在銅器、鏡子、屏風和桌椅上作裝飾,俗稱“螺甸”,這種工藝目前不少地區仍然保留著。

宋、元前後,中國民間的螺鈿鑲嵌和貝貼等工藝已經十分流行。品種有各種人物、動物、花卉、掛屏等陳設品;各種文具、煙具、台燈等生活用品。色彩絢麗,形狀奇異,自然美觀。

解放後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各地貝雕工人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注意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國畫等眾家之長,結合螺鈿鑲嵌工藝特點,研究成功了浮雕形式的貝雕畫和多種實用工藝品,從而揭開了貝雕工藝史嶄新的一頁,產品大量出口創彙,暢銷國內外市場。

而今天,由於貝雕製作十分工藝複雜,培養一名貝雕工人又需要很長時間,年輕人普遍對這門傳統手藝失去了興趣。貝雕的手藝逐漸失傳,致使人才青黃不接,許多貝雕廠紛紛破產,老藝人紛紛改行,貝雕這項工藝也陷入低迷。國家已經開始著手拯救包括貝雕在內的一批傳統手工藝品,改善貝雕技藝的傳承延續狀況。

銅雕

銅雕產生於商周,是以銅料為胚,運用雕刻、鑄塑等手法製作的一種雕塑。銅雕藝術主要表現了造型、質感、紋飾的美,多用於表現神秘有威懾力的宗教題材。

其造型多成威嚴粗獷、端莊沉穩之態,表現出堅實渾厚、富麗輝煌的質感。銅雕的紋飾主要為饕餮紋,或以動物頭部造型,再以鳥、獸、蟲、魚部分形體組成抽象的圖案來襯托銅雕造型。中國曆史上重要的銅雕藝術品有西周的“伯矩”鬲,晚商的“司母戊”鼎以及漢代的“馬踏飛燕”。

銅雕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幾乎貫穿整個人類文明史。我國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原始社會解體時期就進入了青銅時代。人類在尋找石器時認識了礦石,在燒製陶器時初步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原始的冶銅術為古代冶金技術奠定了基礎,冶金技術的發展又為運用青銅製造生活用具、生產工具和武器提供了條件。金屬的使用,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

銅雕文化貫穿於我國整個文明史而形成自具特色、豐富多彩的銅文化。銅文化自它一產生就與中國文化的發展同步,在每個發展時期又鑄銘著時代的印記。商周時代鑄銅及銅雕藝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當時在政治、宗教、生活等領域已經的大量使用銅製品。在秦以後的二千多年裏,銅文化概括了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如貨幣、兵器、郵政、宗教、地震、冶金、天文、建築、氣象、中醫學等等,十六國時期銅造像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唐代的銅雕像趨於世俗化。宋朝出現了仿古銅雕製品,明清時期的銅雕製品進入了更多的領域。

銅雕文化和中國銅文化的起源、發展有著密切聯係。從曆代出土的銅文物就可以看出,每一件作品都銘刻著古人精湛的銅雕技藝。銅文化與其它文化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同步發展,形成了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

磚雕

在青磚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圖案,是古建築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主要用於裝飾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築物的構件和牆麵。通常也指用青磚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藝品。